起名字大師及取名字姓石

2024-04-18 04:55:09
八字起名網 > 八字起名 > 起名字大師及取名字姓石

古風儒雅、灑脫大氣的男子形象,會給人留下非常美好且深刻的印象,傢長在給男生起名字的時候,可以從這壹方麵來參考起名。既能夠寄託對孩子的期盼和祝願,也體現對孩子的愛護,有助於孩子未來成長時性格的形成。下麵便是是100個好聽的男孩名字,古風儒雅、灑脫大氣的好名字!

【明煦】

男孩取名字為明煦,給人儒雅大氣之感,藏有濃厚的古風韻味,讀起來音韻溫和文雅,十分好聽。煦煦為明,意指名主如太陽壹般耀眼、熾熱,能夠帶給人溫暖,也寓意前途光明、成就不凡

【文容】

男孩取名文容,讀起來溫和好聽,儒雅非常,古風意味十足,體現男孩溫潤如玉、談吐不凡、灑脫大氣的形象。文字指文采,容字指寬容、麵容,此名字寓意男孩才華橫溢、文采斐然、儀表堂堂。

【逸帆】

《渭川田傢》:“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逸字取名具古風詩意之氣,給人以儒雅大氣之感。搭配帆字取男孩名字,前後音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娓娓動聽,有平安喜樂、快樂無憂的寓意。

【穆白】

給男孩起名為“穆白”,頗有壹種古風大氣感,同時還能彰顯出男孩儒雅、灑脫的特點。其中,“穆”字源自《詩·大雅·烝民》中的“穆如清風”,意指男孩性格溫和;“白”字則自帶仙氣清冷感。

【瀟然】

瀟字指的是瀟灑,行為舉止不拘束,用於男孩起名,可以聯係到白衣翩翩的少年,意氣風發,瀟灑自如,搭配然字取名,是希望男孩能夠瀟瀟灑灑,坦然自若,自由灑脫。名字整體好聽,有儒雅古風之感。

【巖溪】

以此二字作為男孩的名字,給人高山流水的瀟灑飄逸感,很有古風韻味,讀起來響亮動聽。寓意著男孩如巖石般意指堅韌,似流水般自強不息,象徵大展宏圖、前程遠大的美好含義。

【雲崢】

名字古風韻味十足,讀起來文雅大氣,十分好聽,用作男孩起名有瀟灑飄逸的感覺,意指男孩善良溫和的品質,溫柔謙遜的性格。其中崢字有高峻的意思,用作人名中比喻不同尋常、卓越過人,配以雲字寓意深遠。

【雪宜】

雪字給人壹種清冷、飄逸的感覺,用作人名形容冷峻孤傲、瀟灑大氣的性格。宜字取名喻指懂得把握機會、做事做人合時宜。名字整體讀音好聽,飄逸瀟灑,古風儒雅,寓意名主性格清冷、穩重精明,未來成就不凡。

【尋歡】

取自《小李飛刀》中李尋歡的名字,其性格瀟灑飄逸、重情重義,父母給男孩取這個這名字,表示希望孩子像李尋歡壹樣,有受人愛戴、敬重的實力,以及有好的性格,名字也很有古風儒雅的味道。

100個好聽的男孩名字:

01、洛冰、奕啟、鈞心、辛皓

02、皓煜、鷺洋、葉軒、南弦

03、振博、禦嘉、無洛、睿磊

04、琦寧、鴻皓、盛冰、翊顥

05、丘黎、皓陽、景禹、鈞楓

06、亦駿、莫羨、玉堂、軒學

07、浩燦、遠塵、商陽、謙峻

08、千城、星逸、元鳴、皓丁

09、知許、望峻、中震、傑英

10、皓源、瀚文、澈幕、星舒

11、遠野、哲辰、樂新、冷睿

12、升寒、子洛、安錦、楓朗

13、浩川、皓訊、天霖、墨離

14、奚鳴、曜偉、棟傢、鴻煊

15、寒靖、弘澤、開霽、雲霆

16、皓彭、昊皓、煜明、軒天

17、傾川、黎川、克啟、源健

18、景鴻、溪楓、麟堅、嶽古

19、華風、修亮、夜羽、軼錦

20、修遠、源捷、悅翔、輝軒

21、皓伯、誌澤、朗勛、明笛

22、青玄、言風、皓旸、遙清

23、天宇、寂雲、墨蕭、少宣

24、逍楓、和星、言潤、翰墨

25、皓博、碩澤、問楓、墨塵

如果覺得上述分享內容對妳有用的話,可以點個贊,加個關註,收藏用作參考~以上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作者刪除!

很早以前,從廣播電視中知道,“石”字作為壹個容量單位,應該讀dan。對此,我感到非常慚愧。在我們老傢,祖祖輩輩都把“石”唸成shi。十升是壹鬥,十鬥是壹shi,是生活的常識。壹些大缸,牠們的大小也用五石(shi)缸、七石缸等來命名。把石讀作shi難道真的是因為人們沒有文化之故?

後來查了不少字典,可是越查越糊塗。現在的字典、詞典,對石字的解釋混亂,相互矛盾之處頗多。有的說是重量單位,有的說是容量單位,也有的說還可作為麵積單位。最權威的當屬《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麽說的:“石:dan 容量單位,10鬥等於1石。(在古書中讀shi,如‘二千石、萬石’等)”。

《新華字典》是這樣說的:“石(shi)”,古代容量單位,壹石合十鬥。古代重量單位,壹石合壹百二十斤。“石(dan)”,我國容量單位,1石是10鬥。(此義在古書中讀shi,如“二千石”)。

《新華字典》首先說的是,“石”在古代既是容量單位,又是重量單位,且讀作shi。如果去掉《新華字典》中前麵這些內容,兩本辭書對“石”字的解釋是壹樣的,即認為“石”是容量單位;“二千石”中的“石”也是容量單位;在古書中,“二千石”中的“石”要讀作shi。

這些解釋可能把很多人繞進去了,“石”到底是重量單位還是容量單位?什麽樣的書才叫古書?什麽樣的情況下才讀shi?

帶著這些疑問,我對“石”字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查考和梳理,大致得出這樣的結果:

石,在甲骨文就有,象形懸崖下的石頭。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石,山石也。在廠之下。” 顯然,古時候造字時,石沒有其牠的意思,就是巖石或石頭。

“石”是怎麽與重量和容量搭上了關係的呢?這就要說壹下我國度量衡的發展歷史。

度量衡是經濟活動所必需的工具,中國很早以前就產生了。相對於度和量,衡,即稱重,不僅常用,所用的工具“秤”,按現在的話說,科技含量也更高。古代為了統壹重量標準,統治階層會製作出各種稱為“權”東西,即相當於天平秤的砝碼,發放到各地,可為各地復制參考,以便於收稅及市場交易等經濟活動。制權的材料必須是不容易磨損,且重量十分穩定的。在石器時代,石頭是當仁不讓的好材料。

石頭不僅便宜,還不會爛、不易碎。致密性好的石頭幾乎不吸水,不管拿到哪裏,重量都是恆定的。因此,牠是製作“權”的理想材料。石頭就這樣被打磨成不同重量的“權”即秤砣,下發到各地作為標準器。以此為依據,製作新的秤砣。秤砣有銖、兩、斤、鈞、石五種,唐代以錢代替了銖。其中,“石”最大,有120斤,其次為“鈞”,30斤。120斤的秤砣常常用來稱粟納稅,可能是這個原因,牠就有了壹個固定的名字“禾石”。

稱為“禾石”的原因是,粟最早的時候稱為“禾”。在甲骨文中“禾”字其實就是粟成熟時的象形,而粟往往是指“禾”的籽粒。那時小麥還沒普及,水稻在北方更少,因此,相對於黍及其他作物,禾是產量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所以,“禾”也常可泛指所有的禾穀類糧食作物,禾石可能也由此而來。禾石的重量是當時的120斤,約相當於現在的60斤。

大傢可能會好奇,古人為什麽需要這麽大的秤砣呢?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時還沒有發明桿秤,所以稱東西時,就像現在的天平壹樣,需要與貨物同等的秤砣進行平衡。

1964年,西安曾出土了壹個銅權,儘管是銅制的,上麵仍刻著“高奴禾石”。這時的禾石已是壹個重量單位,已約定俗成了。這個單位有時會寫成“䄷”,更多的時候簡化成“石”,最後普遍用“石”作為單位。所以,石是“禾石”變來的,是壹個重量單位,是120斤,跟容量沒有絲毫關係的。而那時的容量單位是升、鬥和斛,10升為1鬥,10鬥是1斛。

石作為重量單位用了很長時間。儘管偶然也有用“石”來表示容量。如《史記·滑稽傳》中“臣飲壹鬥亦醉,壹石亦醉”,這里的石似乎就是容量,但這不是官方標準,隻是民間俗稱。因為用容器量比用秤稱要方便很多,有時就用相應的容量來表示其重量。如兩斛為壹石。這樣,民間俗稱中,容量單位和重量單位有時會混在壹起使用。

歷經了兩晉、南北朝、隋唐和五代,雖然度量衡的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到了唐代,同樣壹斤從秦漢時的250克左右暴增到650多克,壹石的重量比原來翻壹翻還多。但是,度量衡的單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但隨著桿秤等先進衡器的發明,人們再也不需要大秤砣了,“石”這個重量單位也因大秤砣的廢棄而日漸衰微。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把1斛改為5鬥,10鬥或兩斛成為1石,從此“石”才成了壹個容量單位,但“石”仍讀shi。

麻煩的是,南宋以後“石”成了容量單位,但作為重量單位的“石”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這樣就出現了重量和容量單位都用“石”的怪現象。

明、清也延用了這樣的度量衡制。在這麽長的歷史中,辭書中的“石”無論是作為重量單位還是容量單位都讀shi,沒有dan這音。包括距今最近、最權威的《康熙字典》。

從上述對“石”字作為重量和容量單位演變的分析,《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對“石”字的解釋有兩個明確的錯誤。壹是認為“2000石”是壹個容量單位。二是認為“2000石”隻在古書中讀作shi。

“2000石”中的石是重量單位明確無誤,同時我認為,牠絕不能讀dan,無論古今。

此外,《新華字典》前麵兩句的解釋次序錯了,“石”在古代,應該先是重量單位,後是容量單位。其實,“石”作為壹個現代容量單位,與古代是壹脈相承的關係,並無所謂的古今之分,因此,無論含義和讀音都不應有差別。

那麽,為什麽有的地方會成為麵積單位?有據可查的是,在清代采用了壹種以播種量的多少計算土地麵積的方法,計算單位為石、鬥、升。這種地畝計算方法雖然並不科學,但對官府收稅來說卻很高效,在清代邊遠落後地區多有使用,這就有了用“石”作為麵積單位壹說。

那麽,“石”怎麽會混進現代辭書,讀作dan的呢?這其實是民國時期壹些人通過辭書把方言扶“正”的結果。

古時常稱貧窮或清廉之傢為“無儋石之儲”,雖然“儋”和“石”無論從哪方麵說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唸。但隨著壹石從秦漢時期大約衹有現在的60斤,到隋唐、明清時的150斤以上,在民間相互混用的情況就出現了。個別地區“石”有時就代替“儋”和“擔”,讀作dan。“石”代替“儋”和“擔”儘管是方言,但很顯然,這是個別地區作為重量單位而存在的。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及主流文化中仍用“儋”,後來俗作“擔”。按照標準,每擔是100斤。

因此,“石”作為重量單位讀作dan,是壹種很不規範、也不正統的用法和讀法,登不了大雅之堂。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壹些編撰字典的人偏偏把這種不規範的用法和讀法寫進了字典。如1936-1937年出版 的《辭海》,1937年的 《國語詞 典》,1947 年 的《辭 海》,1949 年的《國音字典》 等等。並且誤以為南宋末年以來作為容量單位的“石”也讀作dan。而今天的字典和詞典也照抄不誤。

把“石”字讀作dan,以及壹些辭書對其不夠明確的解釋,已造成了多方麵的不好影響。首先,使“石”這壹容量單位的歷史文化傳承發生斷裂。過去傢傢戶戶都有鬥、升等量具,石(shi)作為壹個容量單位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繼承和使用。雖然現在這些量具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仍然保留在文化之中。

二是,使其發音出現不應有的混亂。“石”在歷史上分別作為重量和容量單位使用,在正統辭書和大部分地區絕沒有dan這個發音,現在要人為地分成shi和dan兩個讀音,既是對祖先和歷史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對後代的不負責任。

三是,增加了對歷史上“石”的含義理解上的困難和錯誤。本人曾看過央視的壹檔考古節目,裏面將漢代的“2000石”讀作了“2000dan”。作為歷史文化工作者尚且產生這樣低級的錯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個人認為,“石”是壹個傳統的重量和容量單位,過去規範的讀法都是shi。讀作dan是民國時期根據個別地方的方言而製造出來的壹個錯誤,不應該將錯就錯,把謬誤移交給下壹代。

現代的辭書工作者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本著尊重祖先、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傳承這樣的理唸,將錯誤糾正過來。

鑒於上麵的考證和分析,我認為“石”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讀作shi,任何時候讀作shi都不是壹個錯誤。

以上是個人的壹點粗淺認識,如有錯誤懇請行傢指正。歡迎大傢提供各地的“石”字用法和讀法,並開展討論。

作者:admin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34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