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怎麽來四川的呢同沈姓名字古風意境名字

2024-04-13 22:54:14
八字起名網 > 八字起名 > 沈姓怎麽來四川的呢同沈姓名字古風意境名字

本文曾載1978年出版《香港鶴山同鄉會會刊》。內文原出《鶴山縣誌》,乃邑賢宋森先生所編撰。

宋《鄭樵氏族略》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別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壹,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也,歷代相傳,未之或改。即今中國之社會,尤是傢族主義之社會,而非現代世界民族主義之社會也。若沿氏溯姓,雖以林寶之賢,其作元和姓纂,亦不知自姓之所由來。今鶴山土客闬閎相望,和好無猜,故氏族至繁,而辟地自別,茲臚列之,俾有所考。 (序以字之劃數多少分別先後)

丁氏:係出齊太公子,溢丁公, 其後子孫因以丁為姓。唐宋以前,多著望於大江之北,及宋南渡,其族有播遷於東粵者。鶴山之丁氏,皆開縣後始至,今住鶴城,僅存數人。

文氏:係出周文王支孫之後,以溢為姓。晉東渡時,有文林扈從江左,子孫繁衍,遂為江西吉水、泰和、廬陵諸縣右族。南宋亡,文天祥子孫播遷於粵川,遂成著姓。鶴山文邊之始祖,乃自惠州遷來,初與陳、洪、李、麥、丁、黎等姓同居,今蕓蓼、東山、大圓嘴之文姓,皆自文邊分支。霞洞、靖村、沙芬、塘梘、塘湖之文姓,多由新會井根而來,其遠祖亦復相同者也。

王氏:最先為京兆河南之王,厥分三係:其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者為姬姓壹係之王。出自北海陳留者舜之後,為媯姓壹係之王。出自汲郡者王子比幹之後,為子姓壹係之王。大抵子孫多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廣韻》所載有二十壹望,太原瑯琊最著,後有南遷江浙,輾轉而彌漫於閩、粵等省。宋時有王寵者,居新會西門煉丹井,其長子暖,遷鶴山龍井村,分支維墩,次子仁,遷鶴山禾穀嶺,仁子靜庵徙錢塘,由是子孫蕃衍,分居棠都、觀音座、竹朗等處,若竹葉水甕缸窯之王氏,則來自東江,姓同而族不同也。

方氏:方雷氏為神農世孫榆岡之子,佐黃帝徵蚩尤有功,封於方,因以為氏。周宣王子孫食邑於洛,後世由河南光州固始分徙於莆田。宋徽宗時有方惟深任興化軍助教,其裔孫道隆,元初為廣州路總管,定居南海丹桂,道隆生六子,其四子雷壯,任新會主簿,遂傢於今之坡山。若酒樓坪之方氏,雍、乾間來自惠州,屬於六桂棠之壹係也。

尤氏:係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審沈同音,閩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為尤,其族自閩徙粵,今縣屬洛社、里村之尤氏,俱由南海遷來。

古氏:自周太王遷岐,稱古公,其後因以為氏,世居岐梁間。唐元和中有古應雲者任洪州通判,遂占籍洪州,是為江西之始遷祖。五代至古審出任竇州都監,有子六人,當五季時,中原擾攘,遂南遷嶺表,第四子全望生緩,緩生成之,登宋進士,其裔孫都祿,於鹹純九年自南雄徙古岡河下,即於山畔誅茅結屋,號曰曹村坪。元至正間,遷大岡,合勞氏為村,名曰古勞。鶴山古氏,實自都祿始。今白水坑及高圳至古氏,皆此壹係者也。

丘氏:係出齊太公,封於營丘,子孫以地為氏,先世居河南。炎宋末葉,有三五郎者,自豫省遷閩之寧化石壁鄉居焉,其孫繼龍遷上杭,繼龍弟從龍遷河源,夢龍遷梅州,繼龍之次惟福,又徙大埔,復有遷於英德。今縣屬龍眠岡,峽底村,橫水,東坑尾,大東坑,月灣山,獺山肚,葛菜坑,靖村之丘氏,清雍、乾間始至,皆同出壹係者也。

包氏:楚申包胥後,子孫徙居上黨,輾轉而播遷嶺海,現居小官田、大坪之包氏,乃雍、乾間來自東江也。

石氏:係出春秋時衛大夫石之後,向為中原右族,後其子孫移殖嶺海,今縣屬白米田及鵝尾嘴之石氏,皆由東江遷來。

白氏:炎帝臣有白阜,為黃帝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姓氏源流•唐白居易自序傢狀》曰,出於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鶴山白氏,今住小官田,則乾隆間自嶺東而至者也。

田氏:係出媯姓,陳公子完奔齊,後稱田氏。至田和而有齊國,戰國時齊之公族最盛,至楚漢時三齊田氏尤盛,此中原之田氏。鶴山鳳尾村及洗馬潭之田姓皆其支庶也。

任氏:係出黃帝少子,受封於任,以國為姓。壹雲係出風姓。太昊後,南宋時有任完真登淳祐進士,官禮部郎中,由浙江錢塘大慶里入粵,始居岡州。子三人,長勉之,鹹淳舉人材為南雄司法參軍州事;次守仁,鹹淳舉人材,官南安副使;三守義。守仁子文達鹹淳舉人,官廣州教授,遷新會,本邑麥村、湖下、鳳巢、大郡、旺宅、石路、江宰、烏石岡、馬岡、瓦窯、白雲地、沙洞、粉洞、白水坑、維墩等處之任姓,皆源出壹係焉。

硃氏:係出高陽氏後,周封於邾,子孫去邑為硃氏。戰國時,魏有勇士硃亥,以四百斤之椎擊殺晉鄙。漢有魯硃傢,雲舒硃邑,宛硃穆,皆中原世族,歷傳及宋。有硃文公父鬆,乃自安徽南遷而播族於嶺表。今縣屬沙洞、磨耳凹、東坑、小官田、石寮、白米田、龍團堡茶凹諸村之硃氏,皆祖文公。

伍氏:係出芋姓,楚大夫伍參之後,世居湖、皖、江、浙間。其後子孫播遷粵中,今湖下新村及石水之雲勇、坑頭,沙水之北唐、茶田諸村伍氏,皆同出壹脈也。

江氏:係出瀛氏伯益之後,封於江陵,子孫以國為姓。宋末,其子孫徙閩,後播遷粵之東江各屬。今橫水、東坑,及龍眼洞之江氏,皆來自花縣。

李氏:始帝顓頊曾孫臬陶為理官,因姓理,裔孫理利貞逃難伊侯之圩,變姓李氏。(湯有容《李氏世傢》序雲,古理李字通,至周老子因生於李樹下,始改理為李,後永仍之。)利貞十壹世孫李老聃之後,壹居隴西,壹居趙郡。唐興,又有功臣胡氏、徐氏、張氏、郭氏、董氏、杜氏皆賜國姓為李,此為李氏得姓之所自。有此各係,而南來嶺表之祖,則溯始於唐之末年。至宋時有李源係出隴西,其裔孫有友聞兄弟四人,友聞則遷南雄珠璣巷,子子臬自南雄而徙祿洞,今祿洞鄉及羅幃洞、水沙逕、朗坡、平頂、高圳、杉山、陳山坑、古琴、旺村等處之李姓,及維墩中堡李姓之壹部,皆同此壹房。若吳坑、坡山、麗水、良道坪、大坑坪、七星坑、倒挽塘、塔磨堂、李屋等之李氏,及維墩中截鄉李氏之壹部,皆奉李瑞麟為初遷始祖,亦同出李源之壹係也。又宋有李西隅者,乃浙江金華縣西隅里人,由賜進士任廣東藩省之寄,迨宋季擾攘,不歸浙而留居南海,子燁為新會主簿。燁生三子,長仁叟,遷順德龍山;次義叟,任新會牛肚灣巡檢,以世變棄官,徙居古勞大朗;三禮叟,徙大岡里。今惠福鄉之大塘、大朗、龍田、粉洞、沙洞及龍口鎮之堯溪、高坪、鬆崗、八座、逢貴、鳳崗、金崗鄉之蓼,石頭、石水鄉之沙芬等村李姓,皆義叟之裔。維墩新仁和李氏之壹部,為大岡里所分支。又有李氏子周者,宋任太常寺寺丞,由南雄遷居陳山,今昆東鄉之珍、小江李姓,皆來自陳山。而南靖鄉之逕口,禾穀鄉之北芬,鶴城鎮之吉村李姓,自新會瓦岡來。分支黃村大官田、雙橋。(蓮村、鬧洞由雙橋分支)及宅梧鎮之靖村、壘田、榴花坪,石水之塘梘、坑頭、塘勾,沙水之竹邊、茶田、洗馬潭,平地嶺東坑、石逕及址山鄉火大朗,各村李氏皆與南遷各族同出壹派,本源皆可遠溯者也。又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黃巢之亂,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鄉石壁鄉,其裔孫轉徙嶺東循梅之間,所至皆蕃滋碩大,代有聞人。今縣屬南坑口、龍眠、橫水、白水帶、雲鄉、雙石各村之李氏,同此壹係。清初自嶺東而來者也。

呂氏:係出共工氏從孫伯夷。唐虞時掌四嶽,助禹治水,封為呂侯,太公呂尚,其後也。周封太公於齊,宗族蕃衍,及齊為田和所篡,遷於海濱。又有自齊奔秦,漢初呂青以令尹從高祖有功,封陽信侯世居河東,故呂氏以河東為望族。厥後分支派衍,及宋,呂文靖公裔孫,呂正獻之仲子呂希續,以度支省副謫饒州,與第三子仲興偕行,即僑居饒州槎平鄉,元符二年,遷南雄沙水村,仲興官刺史,致仕後,攜幼子寅遊廣州,樂其鳳土,就居城南,寅遺囑曰:省會客地尚奢華,不若鄉居為宜。次子世斌,擇居岡州南門外,斌子良弼及孫允甫與子侄二十余人,以元末避兵燹,散居各鄉。今縣屬第壹、二區之呂氏,分乙遜、穎純、善樂、斯明四大房,良弼初居苦草尾村,乙遜由蓼遷樓沖,其裔分居雁池坊、圓岡、聚龍坊、洛社、新社、竹樹坡、,及南海等處。穎純之裔,分居甫草堂、新江、鬆背、岡嘴頭、維墩、赤坎、鐵岡等處。樂善乃蓼山之子,允甫之孫也,由蓼隨姑母梁呂氏徙小範。(今小範尚有梁公社)其裔則分居大路、東山、南合、蕓蓼、中和坑。斯明後裔,則分居水東、大坑岡、大岡頭、新仁和等處。又清康熙間,有呂子良者,自嶺東來居小官田,今鯉魚巖、鬆山下、分水凹、鹿子坑、甘村背、回龍里等村之呂姓,皆其裔也。

何氏:譜稱上代居南直隸廬江府廬江縣,後遷福建寧化,再遷武平,其後遂蕃衍於閩粵之間。及晉,有曲江進士何承裕之族,已著望於粵,是何姓在粵啟族已舊,故大族極多,其郡望皆出廬江。南宋時有何天覺,自南雄徙居樓沖,其裔分住樓沖、越塘、坡山、蕓蓼、沐河處。坑頭,平嶺之何氏,則係同而族不同,若橫水、蕉坑、葛菜坑、馬耳山、潮邊坑、碩田、茅坪、旱沖、東成、月山排、鹿湖頂之何氏,康熙間先後自東江之永安等縣而來,初到時多以植茶為業。

余氏:為秦由余之後,係出隗姓。《國語》雲:潞洛泉余滿皆隗姓也。歷元有廬州余闕守安慶,元末,河南群盜起,保障江淮有功,陳有亮率師來攻,城陷自殺,溢忠宣,厥後其族愈益南來,漸次入粵。今宅梧之靖村、及塘湖、榴花坪、山背、址山、掩洞之余氏,是其後裔。至南田鄉之芥子地、竹葉水、鳳尾、小洞、粗石坑、蕉坑、橫水、大坪、藕塘等處之余氏,則雍乾間先後自嶺東移居於此,亦皆其胄胤也。

宋氏:係周武王風微子於宋,遂以國為氏。戰國時,楚有宋玉,迄唐有宋之問、宋璟、宋有、宋郊、宋祁兄弟,其族分播中州。南宋時有宋復周者,自江西來任南雄保昌縣令,其子肇雄廣,僑禺保昌,後遷新會鬆朗,復遷婆陳,最後徙居今昆東鄉之平岡。今霞洞、靖村、高圳、大凹之宋氏,皆分自平岡。而雲鄉、鬆塘之宋氏,雖來自歸善(即今惠陽)而亦源出壹係也。

吳氏: 自秦伯讓國,逃奔荊蠻,為句吳長,後以國為姓,世居渤海,散處中州。宋有吳文震為紹定壬辰進士,官宣撫使,其子孫世居縣屬選田村(縣屬梧村、雲獨、塘湖、增邊、葫蘆嘴等村之吳氏皆選田分支)。又南宋時,有吳江寧者,因避亂,自南雄徙居今縣屬之吳坑,其子及孫,緣荒亂之余,流離各散,今水口村黃寶坑、大園嘴之吳氏,皆奉江寧為始遷祖。與南安、隔水、維墩、霞洞、官田、小洞等地之吳姓,亦皆祖秦伯,與中州同出壹派,本源皆可遠溯也。

杜氏: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至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遷封杜伯,子孫世居杜城,為得姓之始。漢杜周以南陽豪族,徙茂陵,始居京兆,故杜氏稱京兆郡,代有聞人,而唐代最多。明洪武二十四年,先有壹支自江西來粵,分居於潮、惠之間,乾隆初年,復分縣屬之小官田居焉。

阮氏:係出臬陶之後,殷時,有受封於阮國者,子孫遂以國為姓。魏晉之世,尉氏之阮籍、阮鹹、阮瞻、阮孚,俱當時名賢,其族輾轉南來,居於嶺嶠。雍、乾間有阮賡元,由惠之永安(今紫金縣)遷縣屬南洞之樟坑尾,植茶為業,其後日漸蕃衍,分支龍眼洞居焉。

扶氏:為漢廷尉扶嘉之後,向居蜀境,其後由蜀而流入嶺嶠。今縣屬維墩新仁和堡之扶氏,來自南海鎮湧鄉者也。

巫氏:古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壹雲以技為氏,商有巫鹹、巫賢是也。或轉為復姓,巫馬以官為氏。春秋時,孔子弟子有巫馬期,自後歷傳秦漢以迄唐、宋、元、明,由中原而流入粵海。今縣屬南洞及竹葉水巫氏,雍、乾間來自東江,蓋有淵源可考也。

易氏:為太公之後,蓋以地為姓,其衍族於中原者,歷周秦以迄隋唐,繼繩勿替。逮及南宋,有易彖為知錄同知,淳熙甲辰,由雄州長沙里遷羊城石亭巷,其孫映為宣義郎,由石亭巷徙高明黃泥塘。映子曰長為宋九門提督,旋奉母劉氏徙今縣屬玉橋居焉。今玉橋、坡山、越塘、黃獅岡、古勞、霄鄉、蛇頭岡,及吳川等處之易姓,皆其裔也。

林氏:係出比幹之後,《路史》雲:殷比幹之子避難長林之山,因以為氏。春秋時孔子弟子林放,即其裔也。秦漢以來,居族於河南光州,東晉永寧三年,林世蔭守晉安,因傢焉,晉安今閩侯也,是為入閩之始。歷唐迄宋,衍為望族,南宋以後,遍布於粵之各縣。今址山林氏,奉林鬆為始遷祖 ,鬆為林堅壹百零八代孫,原屬閩籍,因任粵海康知縣,任滿歸經新會,遭亂,遂居嶺梅,後遷址山,其裔今居址山、嶺背、大官田、瓊州、大嶺、臺山、棠坑各地。若掩洞、狗頭岡、黃寶坑、菩提山、連岡之林氏,皆同此壹係。連岡之始祖林英遂,則遷自新會石嘴沙岡鄉,後分支渡頭,歷傳至林德良,則分徙鶴山居焉。至白米田、殷洞、雲鄉、雙石之林姓,乃雍、乾間由長寧(即今新豐)等處遷來,雖屬客籍,亦與閩侯之林族同壹淵源也。

周氏:係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別封汝州,人謂之周傢,因以為氏,自漢以來,代有達人,世為右族。至宋周敦頤為廣東轉運判官嘗按部至潮州,其裔孫梅叟即占籍潮陽。今縣屬白米田、大東坑、陳山坑、小洞、雲鄉、彩虹嶺、靖村、榴花坪之周族,則皆祖濂溪者也。

卓氏:係出楚大夫卓滑之後。東漢宛人卓茂,平帝時為密令,教化大行,光武徵為太博,晉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奔粵,其後轉遷長樂(即今五華)、東莞各屬。今縣屬甘村、白水帶之卓氏,乃乾隆間始由東江來也。

冼氏:《姓氏尋源》雲:南海番禺多冼氏,蓋高涼著姓也。冼姓散布於粵東各屬,皆發源於此。宋鹹淳間,有冼歷全來居今縣屬之紫蓮坪。其子崖嶺,徙平嶺而啟族。至明初,有壁臺永清叔侄,則分居貴龍、大緣合等村。

胡氏:係出媯姓,舜裔胡公滿之後,歷傳及宋,有海陵胡瑗由崇政殿校書郎出為湖州教授,設經義治事二齋,以造就生徒,學者稱安定先生。南渡以後,其族日益南遷,而散布於嶺嶠。南宋時,有胡鯤為廣南廉訪使,由汴遷粵之順德白藤,再傳由白藤徙古琴,今湖下(分支蜆岡東山南合)、坡山(分支石頭村大元嘴)、泊步(分支小岡)、文樓、維墩、陳山坑、蓼、高圳之胡,皆來自古琴。北芬之胡氏,乃康熙四十六年,始興鄒、李等姓同建村落。雙石鄉之胡氏,清初始自嶺東而來,其源亦有可考也。

施氏:夏諸侯有施氏,國亡遂以國為姓。周有施之常,為孔子弟子,漢有施仇, 初從田王孫受易,後為博士,與諸儒雜論五經同異於石渠閣,仇授張禹,禹授彭宣,自是施傢有張彭之學,故施族歷著望於中州,厥後有南來而播族於粵東者。鶴山施氏,以施俊良為始祖,初居順德之龍山,後遷竹朗,今高圳、里村之施姓,皆分自竹朗者也。

範氏:晉隨會為大夫,食采於範,其後氏焉,其先出於唐虞時之劉累,故範氏與劉氏實同壹祖。至隨會以其族奔秦漢,後復遷晉,於是留秦者姓劉,歸晉者為範。劉姓傳自劉邦,遂崛起而建漢朝。範則在晉世為卿大夫,後雖滅於智伯,而支分派衍,日益蕃昌,其族人輾轉南徙入粵。至潮陽範氏,遠祖昌穀,已於晉時以郎官官於潮,遂傢於潮而為潮州之古族。今縣屬萬古新村、金釵坑、龍眼洞、龍眠,及洗馬潭等地之範氏,皆屬此壹派者也。

柯氏:係出吳公子柯盧之後,又齊太公後有柯氏粵東柯族,皆由福建莆田遷徙而至。今縣屬竹葉水之柯氏,即其族也。

馬氏:係出嬴姓,為伯益之後,趙王子奔封馬服君,子孫因以為氏。厥後宗族蕃衍,東漢茂陵伏波將軍馬援,大儒馬融,蜀漢在左將軍馬超,皆同出壹派,五代時其族輾轉而南遷入粵。本縣之馬氏,清康熙四十年始自嶺東而來,與丘、蔡、賴等姓同建橫坑村。今平頂、龍眠及鶴城之馬氏,皆其壹係也。

唐氏: 係出帝堯,舊封於唐,稱陶唐氏,及周成王滅唐,以封其弟叔虞,後人因以為氏。漢末時有連州梁珍由辟召累官太常,熹玉二年代楊賜為司空,其先世傢本穎川,自其大父南徙,遂為入粵始祖。今粵中唐族支分派衍,而縣屬坡山及沙水、唐勾之唐氏,亦皆其裔也。

侯氏:係出姬姓,為晉侯緡之後,適他國,以侯為氏。戰國時有侯嬴,楚漢時有侯公,皆中原侯氏之表著者。嶺表侯氏,六朝以前已世為韶郡著姓,縣屬上坑之侯氏,是其同源,維墩上約坊之侯氏,即由上坑分支也。

淩氏:係出於衛國康叔之子,為周淩人,子孫因官為氏,世居河間,傳至淩策為淮南轉運使,遂傢於吳,其後輾轉遷徙,由閩而粵。至明嘉靖間,有淩太和自新會程村,攜眷至遵名都寄耕,其子孫遂於平岡啟族焉。淩水村之淩族,與之同源。至小官田及水朗之淩氏,皆唐代淩孜之後,於雍乾間始自惠州來居,今淩姓有從三從二之分,而本縣之淩姓,則從二者也。

徐氏:徐氏之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後以為氏。壹雲徐偃王之後。南朝時有徐陵,幼浩史籍,八歲能文,宋末有徐壹郎者,自江西遷福建,弟二郎遷連城,傳五世曰真人,徙長樂,生三子,其孫仲仁遷歸善,壹郎之後有遷豐順及梅州者,本縣小官田、雲鄉、貓兒坪,各地之徐氏,皆此二支之所出,於清初始遷居於此者也。

容氏:係出黃帝時容成之後,宗族蕃衍,顯於中州、縣屬萊巢、大合之容氏,其始祖於南宋時自南雄遷來,今新會荷塘等處之容姓,皆自此衍派也。

秦氏:係出伯益之後,周封非子以秦為國號,其後因以為氏,歷代相傳,皆能保世滋大。而南來播族於嶺表各地者,與本縣赤坎之秦氏皆出壹源焉。

袁氏:係出胡公滿裔孫濤塗之後,以祖字為氏。東漢時有袁安,晉時有袁宏,南朝宋時有袁燦,明代有袁宏道,皆北方之望族也,而播遷於嶺海各屬之袁族,多其流派。平嶺之袁氏,其先則居香山(即今中山)海州,後分新會沖花村,傳至梅窗,始自沖花遷居今地也。

倫氏:為伶倫之後,其族支分派衍,歷傳及今,粵東各縣多有其胤胄,宋季有倫次陸由進士出為廣東教授,遂傢於今鶴山之淩村,自明倫大禮肇修父子入祀鄉賢後,其族益著,新會城西紫雲里之倫姓,即由此分支。

高氏:係出齊太公後,食采於高,其後因為氏。五代時有高季興父子據荊南立國,凡五傳為宋所滅,其子孫遂益南遷,今縣屬匯源鄉之石頭及芥子地、藕塘、殷洞之高氏,同其係也。

殷氏:係出商後,盤庚遷殷,因以國為氏。厥後,其族南徙嶺東。乾隆初年,即有殷姓,自東江來居縣屬之雲鄉,今南洞之殷氏,同其壹係也。

夏氏:係出夏禹之後,世居會稽。有越王勾踐七世孫潤搖者,徙居粵東,其裔播族於惠州之長寧,及廣州之清遠、龍門諸縣。今縣屬禾穀及塘湖之夏氏,皆屬此係也。

翁氏:自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其後因以為氏。今縣屬石寮之翁氏,乾隆初年,始自惠州遷來。

陳氏:係出舜帝之後,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公子完奔齊為陳氏,後易姓為田,至田和而有齊國,滅於秦,自是齊公族後俱姓田,而在陳各支,及齊有萬年壹派,仍姓為陳,子孫分居於陽城穎川。而穎川壹支為尤盛,故陳氏郡望稱穎川。今三富、沙沖、蟠頭、維墩、大官田之陳氏,亦同屬壹族,其始祖於南宋時遷來。縣西沙石二水及康田大合之陳氏,亦同壹係。若淩村始祖為陳珠,宋高宗時,珠為兵科給事,歷吏部郎中,因守正不阿,謫居南雄,後遷淩村,其孫源輔英輔兄弟以世受宋恩,時值帝昺駐蹕崖山,相與獻粟軍餉,並誡後人不仕。傳至第六世,子孫繁衍分支新會浐灣、蓮塘、大墩、大澤、及縣屬大官田、罩山諸地。又宋末有陳氏魁者,偕其族眾九十三人,自中州移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閩遷粵之程鄉(今之梅縣)逐漸散布於大埔、興寧、長樂(今之五華)、龍川等地,至其先九十三人所出之後裔,亦已蕃庶蔓延於全閩,其族復相率轉徙而入粵,且當日南來之人,自此九十三人之外更有或為之先,或為之後,或為之同時,故陳氏族屬蕃庶,實冠全粵。全縣屬龍團陳姓,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至。白米田、鬆塘之陳姓,雍正九年始自永安(今之紫金)而來。雲鄉、龍眠、白水帶、南洞、小官田和安堡、蕉坑、水朗、白虎頭、雙石等之陳氏,亦皆於雍乾間而來,先後分播於上開各地也。

張氏:係出黃帝子青陽氏第五子暉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賜為張姓,此為得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載,始興(今之曲江)張氏,出晉司空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遂為入粵之始祖。其曾孫九齡為唐賢相,君政傳至九世有張徹者,由曲江遷南雄,十四世張嚳由南雄遷古岡,其子昌又遷開平,傳至張石山,則自開平沙岡而徙今之小範。而橋坑之始祖張才德及黃寶坑、大園嘴、陳山坑之張氏,亦皆石山之裔也。靖村張姓之始祖為鄉茂先,乾隆間自開平沙岡、沖尾遷來,又張九齡第二十六世孫啟源,官循州司馬,子孫分遷興寧、長樂、河源、龍川,宗枝遍布嶺表。今縣屬南洞、福、祿山、竹葉水、芥子地、雲鄉、四堡之張姓,多屬此支。莊頭鶴城冼王及宅甸、唐勾、葫蘆街等處之張氏,亦皆祖曲江者也。

麥氏:先世浙江處州鬆陽縣人,西晉時有,其子孫多擢顯官,後避五胡之亂,合二十四戶南徙入粵,至始興而居。至隋朝有鐵枝者累立戰功,仕至右衛大將軍,贈宿國公,賜姓去菊為麥。傳至宋代麥雲軒生三子,曰昆璧,曰均泰,曰三璧,均居南雄珠璣巷。三璧生五子,必榮、必秀、必達、必端、必雄,南宋時其子孫遷今縣屬昆陽鄉之岡頭廓村東頭榕樹下,即今第八區之麥村也。嗣後孫宗枝繁衍,分居泗合、大坪、羅洞凹、吉塘、大官田及沙石二水各村而寄籍焉。

梁氏:自秦仲少子康,受周平王封於夏陽之梁山,因以為氏。世居陜西延安府安定縣,宋紹聖間,有梁紹遷居粵東南雄,三傳至永保,官居通政使徙居廣州,再遷古岡之倉步巷,再傳至梁北溪由倉步巷遷新州(即今新興),旋遷恩平齊洞,數傳又遷今縣屬之堂馬居焉。沙石二水各村及塗村之梁氏,多由堂馬分支。若靖村、坡山、石頭、東邊坑、大官田、那郎之梁,亦皆同出壹源也。至隔水梁姓,以梁勇為始祖,勇本區虎暹子,幼失怙恃,其姑適新會梁姓,撫之成人,遂冒梁姓,仕元至容州路總管。今縣屬良耕黎庶鬆下虎爪石逕及新會白廟壹部之梁姓,皆其裔也。若南洞、芥子地、水鬆坑、雲鄉之梁姓,清乾隆間始自嶺東而至,或謂其屬東漢梁鴻之後雲,又昆東鄉那水泊步之梁,來自新會小橋小岡等處。

陸氏:始於齊宣王少子通受封於平原陸鄉,因以地為氏。世居蘇州吳郡,其後或遷河南,或傢楚陽,或傢荊州,或傢江西,族姓蕃衍,百有余枝。傳至陸順宗,徙居粵東南雄。宋建炎三年,駭金難南遷岡州之韓陸橋,其曾孫德顯、德明奉母遷新會窯頭新村,再遷今縣屬之隔朗,其後生齒日蕃,分居那凹、傑洲、玉岡、莘村、朗邊、越塘與新會、南海、順德、香山及廣西之龍州等處。那水裡村之陸氏,亦同此壹係也。

區氏:係出歐冶子之後,歐之得姓,本越王無疆之次子,封國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以地為姓,後轉為區,亦為歐陽復姓,是區、歐、歐陽同出壹係,漢之區傳,宋之區適子,是其裔也。今區及歐陽二姓,各屬皆有,南韶連各地,此二姓尤著。若本縣之區姓,分居沐河、坪頭、河南、凹峽、磨耳凹、七星地、唐梘、羊盤、唐勾等村,歐陽氏則居於鶴城老虎尾坪。

郭氏:其氏虢國,文王季弟封於虢,是為虢叔,或稱郭公,聲之轉也,又《急就篇》註,齊地有郭氏之虛,蓋古國,齊滅之,後人遂以為氏,郭榮其裔也。考郭氏得姓以來,宗族蕃衍,代有聞人。宋末有郭南金,由中州南遷入粵,其元孫仲賢,則徙居新會天河,仲賢之元孫子華,又徙居蓮塘,子華之元孫仁傑,又復遷今縣屬之大朗(今屬第八區),而黃寶坑及裡村之郭姓,亦皆源出壹係。又唐子儀孫福安,以官福建,遂傢於汀州郭坊村,其裔輾轉而入居於粵,今南塘、山華、芥子地、龍眼洞之郭姓,同屬此係,清雍正間,自歸善(即今惠陽)油徑村遷來,而後分居於各地也。

莫氏:《三郡記》雲,顓頊造城,景雲二年,莫姓去邑,蓋以地為氏,又河南莫姓出代之北。《韻》雲:楚莫敖之後。厥後宗枝蕃碩,自北而南,轉入粵婁各屬,皆有顯著。今縣屬曜明、沙洞、鳳巢、蓼、凹峽、磨耳凹、葫蘆嘴各村,皆有莫姓人聚族而居。

崔氏:本邑名,齊丁公子食采於崔田,因以為氏。唐穆宗時,有崔質為侍郎,後偕兄弟六人,由汴遷贛之寧都府廖傢坊。質之第六世孫復徙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十壹世孫雋 ,於宋宣和間南遷粵東河源,再徙增城。雋有孫曰與之,字菊坡,為尚書典丞相,卒謚清獻,累爵南海郡開國公。其孫有名列者,由增城遷新會中樂里,今縣屬蜆江,崔姓之始祖名智宗,即與之曾孫,列之子也,元初始由新會遷來。雲益村之崔氏,亦祖與之子者也。

許氏:係出堯四嶽伯夷之後,與齊同宗,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遂以國為氏。又壹係出上古高士許由之後,其宗枝自北而南渡江入贛,更愈南而窬嶺入粵者,所在多有。今縣屬許姓,隻於雲錦、赤米仁等村有之。

莊氏:胡三省曰,莊氏有出於宋者,《左傳》所謂戴武莊之族是也。有出於楚者,楚莊王後莊矯是也。漢明帝諱莊,故莊氏或改為嚴氏。而周有莊周,自後歷代相傳,世係皆有可考。粵中莊氏,尤顯著焉。本邑開縣之始,有番禺人莊有信(莊有恭弟),入籍本縣,寄居南洞,後以進士出為山西冀寧道,署按察使,其子孫以交通不便,復居羊城,乾嘉間縣屬雙門筍村,亦有莊姓寄居,今已他徙。

戚氏:係出衛大夫孫林,父食采於戚,其支庶因以為氏。明有戚繼光,嘉靖時以浙兵平倭寇,後鎮薊門,累官至太子太保,其族輾轉南徙以入於粵,今古勞之戚姓,屬其宗枝也。

符氏:魯頃公孫公雅,仕秦為符節令,因以為氏。漢有符融,其族之南遷入粵者,皆同出壹源也。縣屬符氏,現居新灣,嘉慶間始由高明來此奠居也。

黃氏:係出嬴氏六終之後,封於黃,今河南光州定城西有黃國故城,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即氏黃。及漢尚書令黃香世居江夏,自後黃氏即以江夏為郡望,衍為二支,壹於隋開皇間,由江夏遷浙之金華,析為五大族,分居豐城、剡縣、監利、分寧、分宜、弋陽各屬,宋黃庭堅、黃明、黃子澄,即其裔孫。壹於五代時,自光州固始從王潮入閩,傢於邵武,散居於蒲田、蒲城、福州、漳間州、龍溪間,宋黃伯孟、黃幹明、黃道周等是其裔孫。自此二支之後,族益蕃昌。又唐時有黃景升,自寧化遷程鄉,後轉徙廣、肇、惠、潮、韶各屬。今縣屬黃姓有二派,壹為黃澄樂之裔,壹為黃景升之裔。澄樂為莆田人,南宋時遷居粵之南雄,其裔孫源深由南雄遷新會杜遠,源大遷黃洞,今縣屬那白、鳳巢、麻崗、賢洞、麗水、茶山、石峽,蛇頭岡之黃,由那白分支。赤草、南坑、龍潭坪、上黃村、裡村等處之黃,分自赤草、大官田、老圍、高圳、招溪、蜆江、圍墩、橫海、沙水、石水、平嶺、甘村、雅瑤 、石見、黃儀嶺等處之黃,皆源深之後。黃洞、坡山、及舊仁和、三桂坊之黃,是源大後。又清康熙三十五年,客籍黃氏始至,與羅、蔡、丘等姓同建平山村。四十二年,又有黃氏與蕭、羅等姓,自嶺東來建立南洞村。若下黃村、江夏坪、泮坑尾之黃,乃雍正十年始自龍川縣來,是皆景升之後。德良、龍眠、芥子地、竹葉水、禾穀坪、橫水、鬆塘、雲鄉、白水帶、雙石之黃,亦皆同出壹源也。

馮氏:係出姬姓畢公高之後,食采馮城,因以為氏。漢有馮唐、馮奉世、馮野王,東漢有馮異,歷代子孫,冠蓋相望。至五季時,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有馮業者,遷居廣東之番禺,再傳至惟乙,生五子,朝元、朝愷、朝端、朝綱、朝紀是也。朝綱傳至雄州,自南雄遷今鶴山之越塘,迨子孫蕃衍,分居大阜、維墩、上約坊、舊仁和、過橋岡、玉橋等處。又有裔孫馮萬鐘。宋鹹淳間遷新會即穀邊,其第三子三端,自即穀邊遷雅瑤、那水、直水、烏石、莘村,裡村之馮氏,由雅瑤分支。至朝紀之後,則分善俊、善長、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維桿、新仁和、新社、塘阜、硃六合及廣西等處。善長後裔居古勞。善牧之裔分居蓼,及廣西柳州各地。今鶴山李氏之外,以馮氏人最多,皆壹脈相承者也。若雲鄉之橋邊水馮氏,始乾隆間由嶺東而來也。

溫氏:係出周武王同母弟唐叔虞,成王滅唐,剪桐為戲,遂封於唐,唐叔子燮為晉陽侯,後封河內之溫,因以為氏,世居太原,故稱太原郡。傳至東晉溫嶠,以平蘇竣功,授大將軍,出鎮洪郡,子孫因傢焉。至南宋鹹淳間,有溫敬號文寧,居洛陽以進士奉敕提刑嶺南,知南雄府事,後徙岡州,其第三子中孚號大霖遷今鶴山之霄鄉。生五子,曰有德,裔居新會白石。曰有亮,裔居鶴山安份,石頭,蓼,倉下,凹峽,石峽,鳳巢,隔水。曰有光,裔居文堂青草岡,粉洞,靖村。曰有業,裔居霄鄉、岡頭、維墩、良道坪及新會大澤。曰有淑,裔居新會瀧水。至東坑及沙石二水溫氏,亦同出此壹係,以文寧為始世祖也。若龍眠、平頂、芥子地、雲鄉之溫氏,於雍乾間,先後由惠州而來,皆屬溫九郎之後。蓋九郎有裔孫溫禧,曾講學梅州,遂傢於梅,其後分居潮循廣肇各地雲。

勞氏:其先居於東海之勞山,遂以為氏。其後族著於中州。而粵中勞氏,所在多有,亦其同係。宋有勞威者,官諫議大夫,廣東廉憲,遷居古勞,其後日漸蕃衍,分居麗水,茶山,鳳岡,石頭諸村。

曾氏:其先出自夏少康,封次子曲烈於,遂為國。春秋時魯襄公五年,使邾人言人滅,太子巫奔魯,去邑為曾。巫生夭為季氏宰,夭生阜,為叔孫傢臣,阜生箴,即孔子弟子點也,點生參,傳壹貫之訓世居山東武城。傳至十六世有名據者,仕漢平帝,封都鄉侯,恥仕新莽,徙江南,後傢廬陵吉陽鄉,其子孫有徙南豐,有徙福建寧化。元代有二十三世名誌誠者,遷居嘉應長樂。其後又有移居新安(即今寶安),今龍眠,南洞,竹葉水,德良,白水帶,鬆塘,雲鄉,甘村,雙石等鄉之曾姓,皆其壹係也。

彭氏:係出上古陸終之第三子鏗,為堯臣,封於彭,是為彭祖,其子孫因以為氏。唐有彭構雲,徙居江西廬陵,至宋祥符中彭延年知潮州,後留居揭陽浦口村。延年有子六人,三子銳徙居海豐,四子鉞徙潮州,六子鏗徙興寧,自是遂播族潮梅。明萬歷間,又有遷居東莞,增城,從化,番禺,清遠,花縣各屬。今雲鄉彭氏,雍乾間始由東江而來,靖村,菩提山,霸村之彭姓,亦同其壹係也。

湯氏:係出成湯之後,歷傳及明,有濠州湯和將軍之族,著於中州,後子孫蕃盛,有南徙粵嶠而居。今竹葉水之湯氏,是其裔也。至沙水佐塘東門之湯氏,其淵源亦復相同。

程氏:係出商封顓頊重黎之後於程,遂以為氏。歷漢有程不識,善兵法,為名將,宋有洛陽程顥、程頤兄弟,事周敦頤為師,顥世稱明道先生,頤世稱伊川先生,其族歷來著稱於中周,厥後南來粵中奠居者,所在多有。今縣屬磨耳凹之程氏,即其族也。

傳氏:係出商賢相傅說之後,唐《世係表》雲:出姬姓,皇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遂以為氏。歷漢晉以至明初,代有達人,實為中原華胄。今縣屬傅氏,隻十余人,於雲鄉樟木樹村奠居者也。

遊氏:係出鄭公子偃,字子遊,後因以為遊氏,春秋時鄭世叔遊吉,即其派也。厥後其族南徙入粵者,所在皆有為著姓。今縣屬遊氏,居於禾穀、長潭麵村。

萬氏:係出晉畢萬之後,因以為氏,戰國時孟子弟子萬章,即其裔也。今縣屬雲鄉老墟村之萬氏,亦同此華胄也。

楊氏:係出周宣王少子尚文,封於楊,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子孫遂以為姓,宗枝蕃衍,著族於中州。厥後渡江而南,拓殖嶺海大庾之麓,有壹支分居新會沙堤,傳至楊英春由沙堤遷今縣屬良庚,再傳至穀忠始徙大凹,今南莊藏龍等村之楊氏,即由大凹分支。至南安楊姓,其先原居江西吉水縣石狗街,南宋時,其子孫有南徙入粵而播族於高明古柳村,及傳至楊起南,則徙居今縣屬堯溪,雍正間,始轉徙南安。若塘厚、白雲地之楊氏,亦同屬壹族也。白水帶,雲鄉,鬆塘,雙石,龍眠,德良等處之楊姓,皆開縣後始自嶺東遷來。

葉氏:為周武王弟季之後,季食采於沈,後人因為氏。逮春秋時,楚沈諸梁食采於葉,其後乃更姓為葉,而自別於沈,葉邑隸南陽,故葉氏郡望稱南陽。宋時有葉壹瑯者,居江西信豐縣,其孫延廣則遷福建仙遊延慶,曾孫字子昂,為宋紹興進士,乾道二年由兵部尚書擢端明殿大學士,拜左仆射兼知樞密院事,自閩遷粵之南海大圃堡,傳至夢熊為陜西按察副使,則遷新會之石頭,其第三子宗英由石頭徙鶴山大嶺下。宗英生臺興,臺馥,臺旺,臺馥則獨遷羅江,傳至七世有景秀者,又由羅江遷維墩沖磊坊,景秀長子波隱之裔,今居開便墩,次子波叟之裔,則居埋便墩。至小坑,白水坑,石頭之葉氏,亦同祖壹瑯。又宋末有葉茂者,自電白遷新興,其第十世孫長住,遷高明之幕田。長住之四子大神,遷今縣西之葉洞,再傳則分支唐密。若南洞,缸窯,橫水,坪山,雲鄉,白水帶之葉姓,皆葉大經之後,雍乾間,自嘉應博羅歸善等處播遷而來雲。

源氏:《魏書•源賀傳》雲:西河王禿發檀,為乞伏熾盤所滅,子賀奔北魏,世祖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曰朕與鄉同源,因氏分姓,今可為賜氏,賜名賀,此得姓之始。歷隋至唐乾曜最著,居相州臨漳。案《源氏族譜》,乾曜之後分支南雄寶昌縣沙水村。至宋有潛夫者,鹹淳甲戌始遷新會古勞都堅城村,即今鶴山霄鄉,而東山、石頭、高圳之源氏,則自霄鄉分支者也。

雷氏:係出侯國有方雷氏,後以國為姓,單姓雷,歷晉有雷換通象緯,為豐城令;唐有雷萬春,為張巡將,守雎陽,其後族之南遷入粵者,先後相望。鶴山雷氏,分居南洞,粗石坑,鶴寨尾,田心等處,皆雍乾間,遷自永安(今紫金縣)者也。

鄒氏:《說文》雲: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後以為姓,係本出帝顓頊之後,戰國時之鄒衍,漢時之鄒陽,是其後裔,此北派之鄒族也。南來之族,明有鄒元標,江西吉水人,登萬歷進士,累官左都禦史,建首善書院,集同誌講學,魏宗賢亂政罷歸,其族南來入粵,散居各屬。清康熙四十六年,始有鄒氏自嶺東而來,偕胡氏李氏建立今之北芬村。至橫水之鄒屋,龍眠之黎村,白水帶之羅漢塘,雙石之雲羅窩,中雲羅等處之鄒氏,皆雍乾間播遷而至,與北芬之鄒氏,同出壹係。

詹氏:係出虞封黃帝後得詹者為詹氏。又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歷傳至今,其間譜牒有可考證。鶴山詹姓,向居四堡之雙門筍,今已轉徙別處矣。

趙氏:係出顓帝伯益之後,至造父事穆王,以功封趙城,因以國為氏。普臣趙衰相文公霸諸侯,自後趙氏世為晉卿,至戰國時,趙籍與韓魏三傢分晉自立,滅於秦,子孫遂以趙為姓。當秦漢之際,趙佗為南海龍川令,乘秦之亂,擁有南越帝制自尊,迨匡胤為宋太祖,趙氏遂為中原望族,及帝駐蹕崖山,其宗室中而南遷入粵者,所在多有。現居鶴山吳坑,蟠頭,南洞之趙氏,支派雖分,實皆趙宋之後也。

廖氏:係出周文王伯廖之後也,壹雲,古廖叔安之後,世居江南,西晉時有廖子璋,為左衙鎮國大將軍,其子從憲,自洛陽遷浙江。傳至唐末,有廖崇德為江西虔化縣令,遂傢焉,是為江西閩粵之始祖。其七世孫實蕃,遷福建永定。蕃之八世孫德源,徙粵東興寧,其後宗枝蕃衍,播遷潮惠廣肇各屬,現居鶴山傑州,合水口,蕉坑,彩虹嶺等地之廖氏,皆德源之裔也。

管氏:係出周文王管叔鮮後,春秋時管仲,其族最著者也。三國時有硃虛管寧族,平原管輅族,皆著望中州,自後南徙而播族於粵者,實繁也。清乾嘉間有管姓人自東江來鶴,居於南洞之西,人數極少。

鄧氏:係出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其後因以為氏,世居南陽,歷漢晉唐宋皆為中原望族。南宋時,有鄧燾南遷入粵,燾生林喬,林喬生英,英生諒,諒生阮叟,阮叟之孫聖顯,壹龍,壹峰等,自南雄遷新會禮義坊。後聖顯再遷今縣屬沙步東華里,生以敬,以順,以文,以敬遷龍灣分支塘湖。以順留沙步,文遷筍山,分支南峽觀溪高圳吉村。壹龍遷越塘,其孫分遷古勞、洞田,分支大橋。壹峰遷坡山。若來吉,大官田之鄧氏,亦屬燾之後裔。又有壹派自中州移居江西西安府,至宋代有鄧誌齋者,以進士任廣東提舉司,遂傢於粵之程鄉縣(即今梅縣),後轉徙興寧,歸善即今惠陽,博羅,永安,即今紫金縣。今石九灣、龍眠、平頂、雲鄉、白水帶等處之鄧氏,即歸善之壹係也。

黎氏:出自子姓顓頊高陽氏,命其孫北徵黎司地,其子孫以國為氏。至周而郡封於京兆,宋有黎鵬,向居江西雩都,隆興二年,舉賢良,入仕翰林,後因諫章謫廣州路學政,遂傢岡州,子六晉臣,堯臣,獻臣,永年,宗臣,鬆年是也。晉臣曾孫裔昌,遷今縣茶園(今屬第壹區鎮南鄉),分支平頂,檳榔坑。獻臣次子序號景祥,遷古博都黎村(即黎民村今屬第三區昆陽鄉),分支新田,永昌,鶴城,九圖墟。又鵬之裔孫名子周者,以進士知南雄府事,因傢南雄宗敬巷,生春禾,夏禾,秋禾,冬穀等。泰定二年,因避亂,春禾攜眷遷今縣屬烏石,後轉清溪,分支茶園岡。至石見,蟠頭,靖村,雲錦,新灣之黎姓,亦奉鵬為入粵始祖。石寮及小官田黎氏,則清初遷自嶺東,其淵源亦與相同也。

劉氏:漢為劉氏分封同姓於各地,故支派甚繁,《史記索隱》及《唐書》並謂陶唐氏後,晉士會之子孫在秦者為劉氏,士會為夏孔甲臣劉累後,係出陶唐氏也。劉知幾撰傢史,則謂漢為陸終氏後,非堯後,彭城叢亭里諸劉,出宣帝玄孫司徒居,巢侯劉愷之後,今劉氏稱彭城郡者本此。粵東各縣皆有劉族。縣屬堯溪赤坎之劉,遷自順德龍山,堯溪劉分支古勞,沙芬,石頭,上賢洞,高圳。赤坎劉分支東坑,早禾沖,石見。石嶺之劉氏分支牛路水西,則自順德龍江遷來。大官田,表村,洗馬潭,康田諸地,皆有劉氏,其世次亦班班可考,至矮嶺高陂坑蓮潭淺塘芥子地,黃草型,古嶺白水帶永樂凹頂之劉,皆劉祥之裔。祥於唐末避黃巢之亂,奔福建寧化,傳十余世。至宋之中葉有開七者,服官粵省,移居潮州,再遷程鄉。開七子廣傳,生巨源,巨水,巨圳,巨淵,巨海,巨浪,巨波,巨漣,巨江,巨淮,巨河,巨漢,巨浩,巨深,是為嶺東十四房之祖,其子孫輾轉遷徙湘桂黔閩粵各省,故今嶺東劉氏,據各處族譜,皆謂此十四房之雲也。

鄭氏:係出姬姓,戰國時鄭為韓滅,子孫播遷陳宋間,以國為氏,世居河南,及後子孫蕃衍,播遷各省。今縣屬蓮塘鄭氏,以鄭平垣為始遷祖。鬆塘龍眠紫蓮坪之鄭氏,以鄭清為始祖。清於宋孝宗時,以太師貶官福建上杭梅溪司巡檢,遂居上杭,其後分籍粵東惠、潮、嘉各屬,後由惠潮嘉分籍於增城,東莞,龍門,番禺,新安,鶴山等處。

賴氏:《風俗風》雲,春秋有賴國,其後以國為氏。案司馬彪曰,汝南褒侯縣有賴亭,即故賴國,楚子滅之,子孫以國為氏,非炎帝後之賴也。晉永興間,有賴光任浙江觀察使,其孫莊遷處州。莊之子孫遷江西寧都,轉徙福建上杭,傳至朝美登進士,遷永定,其子孫復遷閩粵各州郡。清康熙三十七年,有賴姓人自永安縣來與鐘謝等姓建立今縣屬之五凸型村,嗣後,始有其同姓自鎮平等縣遷來鐵坑小官田龍眠白水帶平頂桔園等處。

蔡氏:為周文王子叔度封於蔡,其後因以為氏,世居河南,漢唐以來,代有顯者。唐末有徙於閩南。宋末有蔡蒙吉生四子,其後復遷粵東潮循各屬。清康熙三十五年,始有惠州蔡姓人至縣屬坪山,與同係之羅丘黃等姓開基啟族。橫坑及丹竹坑之蔡氏,則於康熙四十年始至,皆以植茶為業。

練氏:其先仕於閩,食采於閩之練鄉,因以為氏。厥後子孫有遷居江西,再傳轉徙粵之嶺東,今小官田、甘村、龍眠、雲鄉來潮練氏,清雍乾間始自東江而來,皆屬明洪武間進士練子寧之裔也。

潘氏:係出周畢公子季孫,食采於潘,因以為氏。歷傳及宋,有潘美為太祖功臣,克南漢,定江南,平嶺表,徵太原,皆有功,當其平嶺表時,其將卒多流寓不歸,遂各就其所至之地奠基啟族,而潘氏之族想視他族尤多。縣屬洛社之潘氏,即其支派。鶴城潘氏,則開縣後始至。小洞石竹坑潘氏,以元公為始祖,其世皆有可循,未嘗或紊。

樊氏:係出姬姓虞仲支孫仲山甫,封於樊,因以為氏,孔子弟子樊遲,其族也。戰國時有秦將樊於期,漢初有舞陽侯樊噲,是其族,歷著中州,南徙入粵者,皆壹係也。今縣屬雲鄉之樊氏,清乾隆間自嶺東遷來,蘿白坑之樊姓,即分支於此者也。

蔣氏:周公子伯齡封於蔣,其後因為氏。世居河南,播遷於川、湘、閩、浙,更有南徙入粵,而分居黃肇韶間,縣屬洛社靖村之蔣氏,亦同壹係。

盧氏:係出姜氏齊傒食采於盧,因邑以為氏。至漢有盧綰,佐高祖定天下,封燕王,東漢有盧植,明有盧象升,皆盧氏望族。縣屬橋坑、葫蘆嘴、白水帶之盧氏,其源流支派,皆有可循也。

駱氏:係出齊太公子駱之後,以字為氏。其族播於四川成都有為最著,粵中駱姓,亦所在多有。今縣屬酒樓坪有駱氏,是清乾隆間,由龍川遷來,嘉道間分支山雞坑也。

謝氏:周宣王時申伯作邑於謝,因以為氏,世居陳留。其後隨晉東遷,衍族江左,門第之盛,王謝並稱。及宋景炎間有謝新自江西隨文天祥勤王,收復梅州,任為梅州令尉。其子天祐,於元延祐末登進士,官至侍禦史,巡按嶺南,至潮州而歿,遂傢於梅州之洪福村。今縣屬月山下,紫蓮坪,飛鵝逕,高嘴,禾穀坪,橫水,中心岡,竹葉水,芥子地,黽嘴,蕉坑,三尾,高陂坑,打火凹,彩虹嶺,新安等處之謝氏皆其宗枝,於清康熙三十七年以後,由興寧歸善清遠各屬而來,嚴村謝氏,淵源亦與相同也。

薛氏:係出皇帝裔孫奚仲封薛,後遂以為氏焉,世居河東。厥後其族南遷嶺海,所在皆為著姓。縣屬渡頭鄉之薛氏,乃由新會長沙遷來,大官田之薛氏,即分自渡頭者也。

應氏:應氏周武王子封於應,其後以國為氏,吾粵此姓,即其派衍。清康熙四十七年,始有應姓人到今縣屬殷洞啟族,掩洞之應氏,亦其同係也。

繆氏:係出秦繆公之後,以謚為氏,今讀曰“妙”。粵中繆姓所在而有,縣屬石寮,葛菜坑,靖村亦有此姓,皆其裔也。

戴氏:係出宋戴公後,以謚為氏。西漢時有戴德,東漢時有戴憑,晉有戴逵,皆為中州著族,其播遷南方者日益繁多,偏於粵中各州郡。今縣屬雲鄉老墟村之戴氏,同其支派也。

鐘氏:係出春秋楚鐘儀之後,食采於鐘,以邑為氏。歷三國時有穎川鐘係鐘會父子,及南朝梁有鐘嶸,亦繇之後也,而其族皆居中州。南宋時有鐘柔,自金陵始遷粵之南雄,後遷廣州詩書街,復遷今縣屬之來蘇,開基啟族,數傳則分支塘田,分支南安、東坑、漢塘、藏龍等處。又東晉末有鐘簡者居穎川,生三子,曰善,曰聖,曰賢,元熙二年避寇南遷。善徙浙江會稽,聖徙江蘇上元,賢徙江西贛州。賢子朝官閩,因傢於寧化,傳元末鐘天柱生五子,長提齡,順帝至元六年徙廣東長樂,次遐齡,徙東莞,三禎齡,徙歸善,四祥齡,徙河源,五瑞齡,亦徙長樂。提齡之十二世孫,鳴楊遷歸善龍岡。今縣屬坪山,水心洞,五凸型鐘氏之初遷祖,清康熙三十五年始由歸善遷來。自後繼有同姓係者,逐漸遷至小官田、甘村、橫水、鬆塘、南洞、德良、禾穀、白水帶、雙石門閭等處,各傢族譜皆可循流而溯源,數典而不能忘也。

蕭氏:係出宋微子支孫封於蕭,後以邑為氏。漢興蕭何為相,其裔世居蘭陵,凡二十六七傳至道成興齊,蕭衍興梁,南朝帝主,遞傳至三十世孫蕭覺仕唐,值世亂,舉族出逃,分居湖廣及江西泰和等縣。宋時蕭軒自泰和遷福建寧化,復入嘉應之鬆源,遂衍為嶺東鉅族。清康熙四十二年,始有蕭氏自嶺東至今縣屬南洞,與廖黃羅等姓建立村落,縣西下旱沖之蕭氏,亦同壹係也。

鄺氏:《路史》雲,鄺古國有鄺氏,鄺即曠字。《姓苑》雲廣東南海高安多此族。本縣吳坑蟠頭之鄺姓,是其裔也。

龍氏:係出舜納言龍之後,或曰出於禦龍氏。今粵中多此姓,皆屬納言龍之裔雲。縣屬龍姓,居竹葉水,清初始自嶺東而至也。

藍氏:係出楚大夫藍尹巍之後,世居河南,散布河北。及唐有藍明德,徙江南,其子孫分遷江西福建。元時另有壹派自上杭遷粵之惠潮嘉各屬而居。縣屬白水帶之藍氏,清初始自潮州遷來雲。

簡氏:係出晉狐鞠居續簡伯。壹雲,魯有簡叔,其後以為氏,世居江南,夙著譽望。而粵東簡氏,則是以頡頑,鶴山簡氏,向居靖村、羊棉山等處。

魏氏:係出周文王第十五子封於畢,曰畢公高,裔孫畢萬仕晉,封於魏後以國為氏。向居北方,子孫蕃衍,代有聞人。清初寧都魏禧之族,則拓殖南方,其宗枝更先後南徙入粵,故粵中諸魏,族屬繁庶,皆同本共源。今縣西東金村之魏氏,亦禧之遺裔也。

韓氏:係出姬姓,以國為氏,世居河南太康。又有壹派,宋南渡時,世居 福建龍溪。明末有韓琦率子耀玉、偉玉,遷粵之海豐,再遷惠陽。清康熙三十九年,始有韓姓人由惠州到縣屬龍眠,與羅劉等姓建立村落,小洞之韓氏,亦其支派也。

聶氏:《急就篇註》雲:聶本地名,因以為氏。又姓篡雲,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縣屬小官田之聶氏,乾隆間來自嶺東,其源流世次,皆可考也。

譚氏:周有譚國,齊桓公滅之,譚子奔莒,其後以國為氏,世居山左,其後分支派別,歷及今各省皆有其胤胄。今縣屬烏石及半江譚氏,皆遷自新會天河。半江始祖生二子,長遷木棉岡,其裔分居大潭,維墩,黃泥坑。次子仍留半江,至石頭,古勞,大官田。羊盤,里村,沙水,石水,小官田,龍眼洞等處之譚氏,世次皆有可循,而無或紊者也。

關氏:係出夏忠臣關逢龍之後。又《風俗通》雲:關尹喜後,歷傳至三國時,有解州人關羽,為蜀漢名將,其後關姓南遷入粵,宗枝蕃衍,皆其族屬。今縣屬古勞麥村之關姓,遷自南海之九江,鳳巢關氏亦九江分支也。

羅氏:係出祝融之後,《世本》雲,羅熊姓也。《廣韻》雲,本自顓頊末胤考羅國,即今山東齊東縣境,春秋時為楚所滅,宗族散布於漢東諸也,及秦廢封建,姓氏遂定。其子孫永姓羅氏歷代相傳繁殖中土。逮東晉南渡,羅之族人遂有南來,奠居於江浙閩贛之間。乃唐末有鐵史公子景新遷贛之虔州,再徙閩之寧化,其裔徙粵東興寧長樂等處。南宋時,又有羅貴號琴軒,居南雄保昌縣,牛田坊,沙水村之珠璣巷,因避亂,率領三十八姓九十七傢向南遷徙。貴自居岡州太艮都古朗底村(今新會良溪),生九子。第二子順之,遷今開平羅村傳至裔孫汝霖等,遷今縣屬荷村,復由荷村分支雲獨,大陂,北唐,塘梘,布仗等處。靖村,唐勾,塘湖,塘肚,坑頭,雲益,霸村,羊盤,平嶺,榜塘,石塘等地之羅氏,雖遷自新會高明開平諸邑,而皆祖琴軒者也。至坪山,龍眠,南洞,橫水,鬆塘,白水帶,昆侖逕,潮邊坑,大坪之羅氏,皆於康熙三十五年以後,逐漸於興寧長樂各屬輾轉來居。上列各地,其淵源亦相同也。

蘇氏:為祝融後昆吾之子,封於蘇,因以邑為氏。壹雲,周時有蘇忿生官司寇,其後因以為氏。逮戰國時有蘇秦,漢有蘇章,蘇武,晉有蘇峻,唐有蘇瑰,蘇,蘇定方,蘇味道,宋有蘇舜欽,蘇洵,蘇軾,蘇徹父子兄弟其最著也。今縣屬冼王表村羅洞葫蘆嘴宅甸之蘇氏,其傢譜有稱眉山之派,亦有書其他宗族之派,而皆為祝融之後則壹也。

嚴氏:木莊氏,係出楚莊王,以後謚為氏,因避漢明帝諱,改為嚴。厥後其族播入粵今縣屬古勞,嚴村,榴花坪,南洞,皆有嚴姓,其源流亦復相同也。

饒氏:戰國時齊大夫有食采於饒者,其子孫以邑為氏,世居河南,後有遷江西福建,而轉徙於粵之潮梅各屬。鶴山饒氏,清雍乾間,始自嶺東而至,現居龍眠之黎村焉。

龐氏:係出周文王畢公高,後封於龐,因氏焉,戰國時魏將龐涓其族也。歷三國時有龐德公及龐統之族,厥後播徙入粵,皆同壹世係,今縣屬沙芬村有龐姓,即其族也。

龔氏:係出共工氏,有共龔三氏,或謂龔本共氏,避難加龍為龔。其族歷著於漢東陜湘之間,南徙入粵者,皆壹係也。縣屬小官田之龔氏,清康熙四十五年始由嶺東而至,其後分支南洞,鹿子坑,潮邊坑等處。

諸葛氏:係出夏商諸侯葛伯之後。《英賢傳》雲:舊居瑯邪諸縣,後徙陽都,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風俗通》雲: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非罪宜誅,漢文帝追封其孫為諸侯,因以為氏。《世本》雲: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今縣屬龍口墟外,有諸葛氏寄籍其間。

慕容氏:高辛少子居東北夷,復徙遼西,號鮮卑,國於昌黎棘城,至涉歸為鮮卑單於,自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故改慕容。壹說涉歸好冠步搖冠,諸部呼之曰步搖,其後音訛轉為慕容。魏滅燕,慕容子孫稱鮮卑大單於,其子鹹康三年則稱燕王,之子孫亦先後稱帝,及其族日益蕃庶,播散各地。更有南遷入粵者,鶴山慕容氏,向居縣西選田,是其裔雲。

案今著籍鶴山者,不止上列壹百十六姓,其未經列入壹九三五年戶口調查冊者,或暫寄市鎮,或近改稱別姓者(葫蘆嘴褥氏,近改稱陸氏),與古有今無如史佘氏(均居堯溪),屈氏(居坡山,堯溪),洪氏(居陳山文邊),湛氏(居官田鳳華里),梅氏(居平嶺),董氏(居南洞村),鐵氏(居坡山司前)等概不錄。

錄自香港鶴山同鄉會會刊《八十周年特刊》之《故鄉歷史名勝》

名字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壹個記憶,牠對於每壹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壹個好的名字可以為我們增添氣質,讓我們更容易被人記住,反之則會影響我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以取名非常關鍵。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壹些讓人贊不絕口的寶寶名字。

江遇

江遇,這是壹個古典風的名字,江遇從字麵意義上來看就是在江上相遇,同時遇字又有壹種緣分的意味,強調的是意料之外的相逢,也就是不期而遇,所以給寶寶起名“江遇”非常的浪漫,同時也希望寶寶在未來能遇到貴人相助。此名推薦的姓氏有 韓姓、沈姓、範姓等。

逢君

逢君,這是壹個詩詞風的名字,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逢君就是遇到了某壹個相見的人,這個名字與上壹個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卻有比其更加文藝,用來給寶寶起名,是希望寶寶能夠在人生路上多逢知己。此名推薦的姓氏有江姓、夏姓、葉姓等。

言孺

言孺,這是個文藝風的名字,出自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孺子就是指小孩子或年輕人,所以給寶寶起名“言孺”就是希望他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多聽取意見。此名推薦的姓氏有孫姓、董姓、唐姓等。

明瑟

明瑟,這是壹個民國風的名字,出自酈道元的《水經註》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明瑟意思為瑩凈之意,乃是江水的修飾詞匯。所以給寶寶起名“明瑟”非常具有山水的意蘊。此名推薦的姓氏有杜姓、陳姓、江姓等。

思遷

思遷,這是壹個成語風的名字,出自四字成語“見異思遷”,這個成語雖寓意不太好,但是思遷代表著的是思想的更新換代,而非故步自封。常言道,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這個名字最適合與杜姓進行搭配,杜思遷,顧名思義,思想要堅定,不見異思遷。

溪午

溪午,這是壹個詩詞風的名字,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溪午正午時的溪水邊,非常具有詩詞意境,所以給寶寶起名“溪午”是希望寶寶能夠像正午的陽光壹樣熱烈奔放。此名推薦的姓氏有陸姓、杜姓、聞姓等。

韶顏

韶顏,這是壹個詩詞風的名字,出自周邦彥的《醜奴兒·采桑子》江南風味依然在,玉貌韶顏。今夜憑闌。不似釵頭子細看。韶顏就是美好的容貌,所以給寶寶起名“韶顏”寓意著花容月貌,美麗動人,這樣的女子如何不引人註意。此名推薦的姓氏有鐘姓、何姓、袁姓等。

泉韻

泉韻,這是壹個文藝的名字,出自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韻,俱為文章。其說汗漫,不可審理。泉韻就是自然界景色秀麗,各種聲音悅耳動聽,所以給寶寶起名“泉韻”是希望寶寶能夠成長為壹個身姿秀麗、唯美動聽的人。此名推薦的姓氏有林姓、鐘姓、余姓等。

作者:admin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21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