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奇字給公司起名字(11畫起名常用的字屬火)

2023-11-05 12:27:57
八字起名網 > 八字起名 > 用奇字給公司起名字(11畫起名常用的字屬火)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用奇字給公司起名字,以及11畫起名常用的字屬火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聆聽有故事的老歌,尋找有溫度的知音,擁抱有希望的未來

這是幾年前,為壹場明星演唱會寫的文章。

每次走過這間咖啡屋

忍不住慢下了腳步

妳我初次相識在這里

揭開了相悅的序幕

今天妳不再是座上客

我也就恢復了孤獨

不知什麽緣故使我倆

由情侶變成了陌路

做壹個樂評人,最好自己能唱歌。當然,不壹定非要兼做歌手,否則光自己寫文章吹捧自己了。那就太敗壞樂壇風氣了,對嗎?

中學語文里曾經有壹篇課文,是著名散文傢吳伯蕭的《歌聲》。文章的第壹句就是“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大傢想不想聽感動人心的歌聲?今天,就給大傢分享壹首歷經時間長河大浪淘沙而經久不衰的經典歌曲。開頭就用歌聲劇透了,這首歌是【走過咖啡屋】。

先說這首歌的歌詞。我們知道對壹首歌的介紹通常都是按照作詞、作曲、演唱的順序展開的。壹首歌的價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都在歌詞里。

比如,唐朝開元年間,有壹個很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當時,有三位大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壹個酒樓上打賭,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壹直沒能分出個高低上下。今天正好有個機會,我們就聽酒樓上歌女們唱歌,誰的詩編入歌詞的最多,誰就最優秀。”

就聽壹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擡手在墻上畫了壹道:“我的壹首絕句。”

接著又有壹個歌女唱:“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也在墻上劃壹道:“我的壹首絕句。”

下壹個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出名很久,為人狂放,這時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可能跟喝了酒也有關係,他就跟王、高二位說:“剛才這幾個,都是不出名、沒鑒賞力的三流歌手”。然後,他指著這幾位歌女當中最漂亮的壹個說:“妳們等著,等她唱的時候,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不跟妳們爭高低;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妳們二位就拜我為師。”

三個人就等著吧,那二位早就領先了,不怎麽著急。王之渙心里可壹個勁兒唱【忐忑】。這時,就見最漂亮那姑娘輕啟硃唇。王之渙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騎虎難下嘛。那二位也有點緊張,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萬壹姑娘開口唱的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呢?仨人兒也就別爭了,壹起到王維門前跪著去吧。

就聽這姑娘唱:“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心里壹塊石頭落地,得意,跟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麽樣,怎麽樣?妳們兩個鄉巴佬,我沒說大話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痛飲終日。

講這個故事,不止為了說明歌詞的重要性。還請聽眾關註壹下故事里的壹個細節。大傢記得嗎?故事結尾的時候有句話,是王之渙對王昌齡和高適說的“妳們兩個鄉巴佬,我沒說大話吧”。請註意,這個旗亭畫壁的故事可不是我編的,是從古文翻譯過來的,王之渙說的“妳們兩個鄉巴佬,我沒說大話吧”這話原文是什麽?是“田舍奴!我豈妄哉?”鄉巴佬或者說土包子,是從文言里的“田舍奴”翻譯過來的。

為什麽我要強調“田舍奴”這個細節?因為這三個字跟【走過咖啡屋】的歌詞作者很有關係。請想,田舍是什麽意思,可以說村舍、村莊吧。那田舍奴呢?不就是村奴或者莊奴嗎?

好了,【走過咖啡屋】的歌詞作者正是莊奴。

莊奴是誰?少年,妳這麽問讓我很心塞。鄧麗君是誰知道吧,就是莊奴用自己的六七十首歌詞捧紅了鄧麗君。可以說,沒有莊奴,就沒有鄧麗君。當然,儘管自己的歌被唱上雲霄,但莊奴先生非常謙虛低調。他說:“哪是我捧紅了鄧麗君,是鄧麗君把我這個老頭子擡起來了”。

幾十年來,臺灣莊奴、內地喬羽、香港黃霑並稱詞壇三傑,是殿堂級詞人。雖然,時代變了,現在在內地,喬老爺可能還不如喬碧羅殿下老奶奶更有流量,但正如杜甫所說,這種現狀,又何妨“江河萬古流”!

莊奴先生2106年以95歲高齡去世,壹生留下3000多首作品,按他自己的說法,叫做“行雲流水五十年,吟風弄月歌三千”。

當年有個非常著名的歌手,叫段品章,被譽為“大陸鄧麗君”,主要演唱莊奴先生的作品。現在大傢還可以在網上聽到她的歌,真的很像鄧麗君,是形神俱似的那種。想來不但嗓音條件,人品性情也很像鄧麗君。那英曾經在某個電視節目中談到自己當年參加各種大賽都拿不到最好名次。有壹次“我壹聽到段品章上去唱‘又見炊煙昇起’,就知道,完了,我又歇菜了。”

當年,段品章,還有莊奴先生寫的歌,就是這麽火。

【又見炊煙】,把人間煙火寫出了雲霓、綺霞的質感,不止是功力,更是品位和境界。

有人說“鄧麗君就是壹個唱小曲的”,相應的,莊奴先生就是壹個寫小曲的。這是十足的偏見,真實的人間煙火氣,又何妨高雅和空靈?莊奴的文字淺顯易懂,寫的是小情小愛。但正像【道德經】把“小國寡民”當做天地大美壹樣,描寫純樸真摯的“小情小愛”的文字和藝術何嘗不是大美之作?正像鄧麗君是壹個永久的美好形象壹樣,莊奴的詞作,他清新古典的歌詞創作風格,也具有穿越時間的大美。

世間有壹種藝術,已沒有個性為最大的個性。比如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比如鄧麗君的歌曲,比如莊奴的詞作。這壹點很像太陽,從沒有奇形怪狀,從沒有亂跑亂跳,他是因溫度和持久而偉大。

莊奴的歌詞平實如話、清新雋永,很少用奇字奇句,但擅長用尋常字句組成壹個強大的“團隊”。這點就像全真七子,單個的戰鬥力當然並非絕頂,但壹旦組合成天罡北斗陣,就幾乎天下無敵了。莊奴先生不是壹個另類的藝術傢,不像有些人,為了所謂的靈感去做吸毒等等各種事,其實,至於嗎,就是為了寫首歌。莊奴先生的做人和藝術風格,也讓他收到了命運的饋贈:仁者壽。

繼續講【走過咖啡屋】這首歌詞的傳奇。當年,通過壹首《想妳的時候》走紅的歌壇新秀千百惠,在出新專輯的時候,她所在的唱片公司出了這麽壹個企劃案,就是麵向社會徵集作品,公司通過盲選的形式,從成千上萬應徵作品中層層篩選,最後,大傢壹致認定了專輯的主打歌曲——《走過咖啡屋》。但這首歌的詞作者署名“牧莎”,壹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很多人奇怪:這是哪位詞壇新秀,青年才俊?不過想到千百惠也是歌壇新秀,詞作者啟用新人,這樣會相得益彰,在宣傳上也是壹種不錯的選擇。

後來發現,可不得了,原來這個牧莎是詞壇泰鬥莊奴先生新起的壹個筆名。從這壹點也可以看出,莊奴先生是壹個心態非常低調、平和的人,完全沒有名傢、大師、泰鬥的包袱。我們知道,壹個明星包袱(不管大明星還是小明星),都是很難放下的,何況大師、泰鬥的包袱。

設想壹下,如果當年臺灣某企業徵集廣告語,像孫大偉這樣的著名廣告人會應徵嗎?肯定不會。在香港,如果某企業要徵集標誌設計,像靳埭強、陳幼堅這樣的設計大師會應徵嗎?可能性也很小,儘管這兩位個性可能沒有孫大偉那麽強。為什麽?首先,身份地位在那裏,妳要找我服務,先交定金還要看我願不願意。應徵?是讓我跟成千上萬不知道是誰的人比稿嗎?妳們知道我是誰嗎?其次,我對評審者的水平信不過,萬壹妳們有眼無珠,辱沒了我的作品怎麽辦?再說我也丟不起那個人。

這個情況就好像明星不徵婚吧。

創意人都知道,以前有壹些威客網,比如豬八戒網,曾經風靡壹時,為什麽後來都不行了?因為不尊重創意人和作品,對待創意人員像勞務市場式的廣泛撒網、讓人壹擁而上,然後是“像霧像雨又像風”、“白天不懂夜的黑”壹樣的評選過程和結果。

莊奴先生沒有包袱,抱著好玩兒的心態交上了壹首《走過咖啡屋》。投稿時,擔心唱片公司看到怎麽又是莊奴?會不會太老套了?就決定用壹個比較女性化的名字”牧莎“。結果,儘管用了假名,還是擋不住這首歌脫穎而出——被盲選出來。可見,商業世界,產品力是第壹生產力;藝術世界,作品力是第壹生產力。即便不署莊奴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署牧莎這樣壹個不為人知的名字,仍然埋沒不了這首歌的價值。

不過這麽做其實也很有風險,據說,卓別林參加過壹個卓別林模仿大賽,結果屈居亞軍。

有作傢說,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話很熟吧,大陸曾經有很多樓盤把這句話當廣告語)。作為資深咖啡愛好者,莊奴先生也類似,於是憑借源自生活的體驗,行雲流水般寫出了這首歌。用既苦澀又香濃,既令人醉又令人醒的咖啡來表現愛情,不止是毫無違和感,簡直水乳交融。想想也是,走過咖啡屋,跟 “走過大排檔”“ 走過燒烤攤”肯定不是壹個感覺。

我壹直認為,整個咖啡行業都欠莊奴先生和千百惠小姐幾個億的廣告費。臺灣奧美廣告曾經策劃過壹個品牌“左岸咖啡”,文案很有名,但好像都沒有莊奴輕描淡寫、信手揮灑寫出的這首歌詞更好。

莊奴先生曾經說過壹句話:“好歌遇知心,船過水無痕”。

千百惠演唱了這首【走過咖啡屋】之後,演藝事業迅速沖上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莊農先生這里論起來,千百惠還是鄧麗君的師妹呢。後來,壹次偶然的機緣,莊奴先生到千百惠傢里做客。那時千百惠根本不知道莊奴就是”牧莎“。老先生也隻字未提,沒說自己是千百惠成名曲的作者。後來,得知真相的千百惠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慨。在節目中回憶起這次見麵,還會哽嚥得說不出話來。

這首歌遠遠不止在臺灣大火特火,還是80年代內地最走紅的抒情金曲之壹,直到今天,千百惠在全國各地演出時,不唱《走過咖啡屋》簡直都不能走下舞臺。千百惠,已經跟這首歌融為壹體。

《走過咖啡屋》在華語流行樂壇影響深遠,引來兩岸三地很多女歌手紛紛翻唱,讓這首歌成為那個年代翻唱率最高的金曲之壹。直到今天,這首歌還是很多人的KTV必選,卡拉OK必點金曲。

感動過壹個時代,帶來穿越時代的感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如果妳配不上任何壹個時代,妳所生活的時代都不是妳的時代;如果妳能超越時代,哪個時代都是妳的時代。這樣的人,這樣的經典,都是時間的朋友。

是不是已經聞到了漫天彌漫的咖啡香?

想聽《走過咖啡屋》的原唱嗎?千百惠的歌聲,既有其師姐鄧麗君的柔美和深情,又有臺灣少數民族清亮的高音優勢,可謂寶島天籟,別具壹格。

三天後,8月10號,長春明星演唱會,千百惠帶妳重溫原汁原味的經典。好歌遇知心,壹定要來哦。

葉德輝:《書林清話》捲五、捲六全文

《書林清話》是中國近代論古籍版本目錄的專著。共10捲,葉德輝撰。1920年葉氏觀古堂刻三次修改本,1935年其子啟倬編入《郋園先生全書》,又據此版重印。葉德輝(1864~1927),湖南長沙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吏部主事。葉德輝精於版本目錄學、喜藏書、編書,以刻書聞名,他的名言是“老婆不借、書不借”。葉德輝曾編纂了《觀古堂書目叢刻》、《書林清話》、《古今夏時表》,並校刊《元朝秘史》,《書林清話》算是中國第壹部真正有係統的書籍史,用筆記體寫成,敘述唐宋以來刻闆、活闆、套色各種印刷方法。梁啟超曾評價《書林清話》“論刻書源流及掌故甚好。”

(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書林清話》以筆記體裁係統地介紹了有關中國歷代雕版印刷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從書籍和版本的各種名稱宋、元以來歷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時代突出的著名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創始和傳播,歷代刻書的規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價值的比較,印刷、裝潢、鑒別、保存的方法,乃至有關刻書、抄書、藏書、賣書的遺聞掌故,皆有論述。此書材料豐富,取材於歷代諸傢目錄、題跋,兼及前代史書、筆記、文集諸書,自加按語,是研究版本目錄學的入門之作。

(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捲五(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明時官刻書,推南北京監本為最盛。南監多存宋監、元路學舊闆。其無正德以後修補者,品不亞於宋、元。觀《南雍經籍誌》所載四部闆片,真三朝文獻之所係矣。北監多據南監本重刻,《十三經》、《二十壹史》之外,罕見他書。據其時周弘祖《古今書刻》所錄北國子監書僅四十壹種,而經史並不著錄。《書刻》漏略歟?抑弘祖時闆已散逸歟?弘祖書世鮮傳本。(吾已影寫重刻。)其臚舉內府部院及直省司府州學所刻書,乃知當時刻書成為壹種例事。如北京都察院刻《三國誌演義》、《水滸傳奇》及《萬化玄機》、《悟真篇》之類。又如《太古遺音》,則寧藩所著曲套;《神奇秘譜》,則寧藩所著棋經。堂堂風憲有司,而刻書如此之輕誕,是無怪《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乃為司禮監專其事矣。司禮監所刻書見於《經廠書目》。世所傳經廠大字本《五經》、《四書》,頗為藏書傢所詆斥,非盡謂其校勘不精也。夫以壹代文教之事,以奄人主之,明政不綱,即此可見。惟諸藩時有佳刻,以其時被賜之書,多有宋元善本,可以糸番雕,藩邸王孫又頗好學故也。今就所存之書錄之。如:蜀府。洪武甲戌(二十七年。)刻《自警編》九捲,見《丁誌》。刻劉向《說苑》二十捲,見《陸跋》。(楚府刻《說苑》下。並刻《新序》十捲,載《古今書刻》。)成化己亥(十五年。)刻《靜修先生文集》三十捲,見《丁誌》。(弘治刊本。)嘉靖乙未(十四年。)刻《史通》二十捲,見《繆續記》。(即陸深刻本,雲為蜀藩刻。)萬歷丁丑(五年。)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捲,見《天祿琳瑯》九。

寧藩。明初刻《病機氣宜保命集》三捲,見《瞿目》。正統間刻《重編白玉蟾文集》六捲,《續集》二捲,見《阮外集》。(雲南極遐齡老人翟仙重編。翟仙乃明太祖第十六子寧獻王硃權之號。)

代府。天順間刻《譚子化書》六捲,見《瞿目》。

崇府。成化丙申(十二年。)刻《貞觀政要》十捲,見《丁誌》。嘉靖癸卯(二十二年。)刻《孝肅包公奏議集》十捲,見《瞿目》。

肅府。成化己亥(十五年。)刻《劉因靜修先生集》三十捲,見《陸誌》。(明弘治重刻本。德輝按:此與蜀府刻本年月同,疑《陸誌》誤。)

唐府。成化丁未(二十三年。)刻元張伯顏本《文選》六十捲,見《瞿目》、(雲有弘治元年唐世子跋。)《陸續跋》、《繆續記》。

吉府。正德乙亥(十年。)刻賈誼《新書》十捲,見《張誌》、《瞿目》、《陸誌》。(雲即正德九年陸氏刻本,闆歸吉府。)刻正統本《四書》二十六捲,見《丁誌》。萬歷丁酉(二十五年。)刻《楚辭集註》八捲、《辨證》二捲、《後語》六捲,見《繆記》。萬歷(缺年月。)刻老子《道德經》二捲,關尹子《文始真經》(九篇。)壹捲,亢倉子《洞靈真經》(九篇。)壹捲,文子《通玄真經》(十二篇。)壹捲,《屍子》(二篇。)壹捲,《子華子》二捲,《鬻子》(十四篇。)壹捲,《墨子》(十四篇。)壹捲,《公孫龍子》(六篇。)壹捲,《鬼穀子》(十三篇。)壹捲,列子《沖虛真經》二捲,莊子《南華經》二捲,《荀子》三捲,《揚子》(十三篇。)壹捲,《文中子》(十篇。)壹捲,《抱樸子》二捲,《劉子》(五十五篇。)壹捲,黃石公《素書》(六篇。)壹捲,《玄真子》(三篇。)壹捲,《天隱子》(八篇。)壹捲,《無能子》(三十四篇。)壹捲。見《袁簿》。

晉府寶賢堂,亦稱誌道堂,亦稱虛益堂,又稱養德書院。嘉靖乙酉(四年。)重刻元張伯顏本《文選註》六十捲,見《繆續記》。嘉靖丙戌(五年。)刻《宋文鑒》壹百五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二十、《孫記》、《錢日記》、《丁誌》、《陸誌》、《莫錄》。嘉靖己丑(八年。)刻《唐文粹》壹百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九。嘉靖甲午(十三年。)刻安國桂坡館《初學記》三十捲,見《楊誌》、《丁誌》。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元文類》七十捲,見《丁誌》、《繆記》。(德輝按:吾藏晉藩所刻書皆全,實非善本。)

益府。嘉靖壬寅(二十壹年。)刻張九韶《理學類編》八捲。萬歷初元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捲,見《丁誌》。崇禎庚辰(十三年。)刻宋陳敬《香譜》四捲。(據元至治壬戌刻本重雕。)《茶譜》十二捲,內分二十壹種:唐陸羽《茶經》上中下三捲,(全捲之壹二三。)唐張又新《煎茶水記》壹捲,(全捲之四。)宋蔡襄《茶錄》壹捲,(全捲之五。)宋硃子安《東溪試茶錄》壹捲,(全捲之六。)吳文錫《茶略》壹捲,內有孫大綬《茶賦》上下捲,(全捲之七。末有“鹹淳己巳五月夏至後五日審安老人書”壹行,當是據宋本重刻。)明屠本《茗笈》上下篇壹捲,(全捲之八。)《香水清供錄》壹捲,(全捲之九。)曹士謨《茶事拾遺》壹捲,(全捲之十。)《續集古今茶譜》五種,內宋黃儒《品茶要錄》壹捲,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壹捲,宋趙汝礪《北苑別錄》壹捲,宋沈括《本朝茶錄》壹捲,彰郡程百二《品茶要錄補》壹捲;(全捲之十壹。)《續集古今茶譜》六種,內明許次紆《茶疏》壹捲,明陸樹聲《茶寮記》七類壹捲,明田崇衡《煮泉小品》壹捲,明馮可賓《[[{山介}茶箋]]》壹捲,明屠隆《茶箋》壹捲,黃龍德《茶說》壹捲,(全捲之十二。)見何厚甫培元《經眼書目》。

秦府。嘉靖甲午(十三年。)刻黃善夫本《史記》壹百三十捲,見《錢稿書跋》、《繆記》。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刻《天原發微》五捲,見《陸誌》、《丁誌》。嘉靖丁巳(三十六年。)刻蔡沈《至書》壹捲,見《張誌》、《陸誌》。隆慶六年刻《千金寶要》六捲,見《孫記》。

周藩。洪武庚午(二十三年。)刻《新刊袖珍方大全》四捲,見《丁誌》。(弘治翻本。)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宋董嗣杲《西湖百詠》壹捲,見《陸誌》。(鈔本。)

徽藩崇德書院。嘉靖乙未(十四年。)刻會通館本《錦繡萬花穀前集》四十捲,《後集》四十捲,《續集》四十捲,見《繆續記》。無年號刻《素書》壹捲,《鬻子》壹捲,《公孫龍子》壹捲,《亢倉子》壹捲,《元真子》壹捲,《天隱子》壹捲,《無能子》壹捲,見《陸誌》。

沈藩。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刻宋張景《醫說》十捲,見《森誌》、《丁誌》。嘉靖辛酉(四十年。)刻《焦氏易林》二捲,見《丁誌》。(雲:前有沈藩西屏道人書於敕賜勉學書院之修業堂翻刊序,捲後有淳辛丑直齋題識。)

伊府。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四書硃註》二十六捲,見《丁誌》。

魯府敏學書院,亦稱承訓書院。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刻《誠齋易傳》二十捲,見《繆記》。(雲題敏學書院刊。)嘉靖乙丑(四十四年。)《刻抱樸子內篇》二十捲,《外篇》五十捲,見《黃記》、《陸誌》、(舊鈔本。)《丁誌》。

趙府居敬堂,亦稱味經堂。嘉靖柔兆執徐(丙辰三十五年。)刻硃子《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捲,見《袁簿》。(雲闆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無年號刻嚴粲《詩緝》三十六捲,劉三吾《書傳會選》六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二、《丁誌》。刻晁迥《法藏碎金錄》十捲,見《瞿目》、《丁誌》。刻《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捲、《遺篇》壹捲,《靈樞經》十二捲,(闆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刻明崔銑《洹詞》十二捲,(闆心有“趙府味經堂”五字。)見《丁誌》。刻《脈經》十捲。(吾有藏本。闆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

楚府。無年號刻劉向《說苑》二十捲,見《陸跋》。(並刻《新序》十捲,載《古今書刻》。)

遼國寶訓堂。無年號刻《昭明太子文集》五捲,見《孫記》、《繆記》。(雲首行雲“大明遼國寶訓堂重梓”。)

德藩最樂軒。無年號刻《漢書》壹百捲,見《莫目》。(余有藏本。小題在上,大題在下。闆心上方有“德藩最樂軒”五字,下有刻工姓名。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壹字。白文無註。)

潞藩。崇禎丙子(九年。)刻《述古書法纂》十捲,見《丁誌》。大抵諸藩優遊文史,黼黻太平。修學好古,則河間比肩;巾箱寫經,則衡陽接席。又不獨鄭藩世子載育之通音律,西亭王孫睦挈之富藏書。為足增光於玉牒也已。

○明人刻書之精品明人傢刻之書,其中為收藏傢嚮來珍賞者,如豐城遊明大,翻雕元中統本《史記集解索隱》壹百三十捲,見《繆記》、《森誌》、《陸集》。(雲明正統九年舉人,景泰二年進士,天順末官福建提學僉事,又九年而後卒。是書行款紙質與建安余氏勤有書堂所刊相似,疑為大官福建時所刊。)刻《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三十六捲,附《宋季朝事實》二捲,見《張誌》、《森誌》、《丁誌》。

吳郡沈辨之野竹齋。刻《韓詩外傳》十捲,見陳編《廉石居記》、《楊譜》、《丁誌》。刻《畫鑒》壹捲,見《楊續錄》。(沈辨之,名與文,明嘉靖間人。藏書傢多誤以為元刻。又沈刻書亦有繁露堂名。吾藏所刻顧《近書》壹捲,前序有吳郡沈與文校刻五小字,在翻葉闌邊末有“吳郡沈氏繁露堂雕”亞形印。)

昆山葉氏 竹堂。(此文莊公盛後人,仍用先人堂名。)刻《雲仙雜記》十捲,見《四庫書目提要》、《廉石居記》、《瞿目》、《丁誌》。隆慶六年刻陶《清異錄》二捲,見《張誌》、《瞿目》。(後有“隆慶六年壬申葉氏べ竹堂繡梓印行”十五字。)

江陰塗禎。弘治辛酉(十四年。)仿宋刻九行本桓寬《鹽鐵論》十捲,見《森誌》。(德輝按:《孫目》有影寫本,與顧千里校張敦仁刻本,皆明人重刻塗禎十行本也。)

錫山安國桂坡館。嘉靖癸未(二年。)刻《顏魯公文集》十五捲、《補遺》壹捲,見《孫記》。嘉靖甲午(十三年。)刻宋紹興本《初學記》三十捲,見《範目》、《天祿琳瑯》九、《丁誌》、《陸誌》、《楊誌》。(按:明晉藩及徐守銘寧壽堂本,皆從此出。)

震澤王延恩褒四世之堂。嘉靖丁亥(六年。)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壹百三十捲,見《硃目》、《丁誌》、《陸誌》、《繆續記》。(據雲後序目後有“震澤王氏刻梓”篆文木記,集解序後有“震澤王氏刻於恩褒四世之堂”隸文木記,索隱後序有延跋,末雲“工始嘉靖乙酉臘月迄丁亥之三月,林屋山人王延識於七十二峰深處”。)

吳郡金李澤遠堂。嘉靖戊子(七年。)刻《國語韋昭解》二十壹捲,見《邵註四庫目》。(德輝按:此亦出宋本,較黃丕烈士禮居仿宋刻註文有多數字者。)

吳門龔雷。嘉靖戊子(七年。)刻鮑彪校註《戰國策》十捲,見《瞿目》。(按:此與金李刻《國語》皆同時仿宋刻本,取校孔繼汾詩禮堂本,勝處頗多。)

吳郡袁嘉趣堂。嘉靖癸巳(十二年。)仿宋刻《大戴禮記》十三捲,見《天祿琳瑯》九、《孫記》。嘉靖乙未(十四年。)仿宋刻《世說新語》三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六、《陸誌》。嘉靖己酉(二十八年。)仿宋張之綱本《文選註》六十捲,見《天祿琳瑯》十、《硃目》、《丁誌》、《繆記》。

顧春世德堂。嘉靖癸巳(十二年。)刻《六子全書》:老子《道德經》二捲、《南華真經》十捲、《沖虛至德真經》八捲、《荀子》二十捲、《新纂門目五臣音註揚子法言》十捲、《中說》十捲,見《孫記》。嘉靖甲午(十三年。)刻王子年《拾遺記》十捲,見《楊誌》、《楊譜》。

澶淵晁栗寶文堂。嘉靖甲午(十三年。)刻《昭德新編》三捲,晁沖之《具茨集》壹捲,見《丁誌》。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刻晁說之《晁氏客語》壹捲、《晁氏儒語》壹捲、晁迥《道院集要》三捲、《法藏碎金》十捲,見何厚甫培元《經眼書目》。

南平遊居敬。嘉靖丙申(十五年。)刻《韓文》四十捲、《外集》十捲、《集傳遺文》二捲,《柳文》四十三捲、《別集》二捲、《外集》二捲、《附錄》壹捲,見《丁誌》。(德輝按:嘉靖丙辰(三十五年)莫如士重刻,捲數行格同,吾有藏本。)

余姚聞人詮。嘉靖己亥(十八年。)刻《舊唐書》二百捲,見《天祿琳瑯》九、《孫記》、《丁誌》。

金臺汪諒。嘉靖乙酉(四年。)刻《史記索隱正義》壹百三十捲,見《錢日記》、《錢稿書跋》、《硃目》、《丁誌》、《陸誌》。(錢大昕《養新錄》“史記宋元本”壹則雲:“明嘉靖四年莆田柯維熊校本,金臺汪諒刻,始合《索隱》、《正義》為壹書。前有費懋中序稱陜西翻宋本無《正義》,白鹿洞本有《正義》,是柯本出於白鹿本。同時震澤王氏亦有翻宋本,大約與柯本不異。”錢泰吉《甘泉鄉人稿》五“校史記雜誌”壹則雲:“小題在上,大題在下,柯王兩本皆然。然柯本大題旁註,不若王本並作大字,尤為近古。”又雲:“柯本《索隱》序後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辦公事石公憲發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十八字,凡三行。始知柯本從紹興本翻刻也。”又雲:“《福建通誌》捲三十六,正德十二年舒芬榜進士柯維熊工部郎中。”)

福建汪文盛。嘉靖己酉(二十八年。)刻《前漢書》壹百二十捲,《後漢書》壹百二十二捲,見《錢日記》、《孫記》、《丁誌》、《繆記》。(丁雲:“《錢竹汀日記》雲:漢書嘉靖本捲首題福建按察司周采、提學副使周、巡海副使何喬校刊,末題嘉靖己酉年孟夏月吉旦侯官縣儒學署教諭事舉人廖言監修。今細按周采等銜名,實自後加。其中汪文盛、高氵、傅汝舟名字,尚有鏟削未盡者。氵,字宗呂,號髯翁,侯官人,著有《石門詩集》。汝舟,字虛木,氵同縣人,有《傅山人集》。”德輝按:汪本書名大題後雲“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明汪文盛、高氵、傅汝舟校”,凡十九字,作兩行書。其中各捲亦或題二周壹何名,蓋汪、高、傅為地方鄉紳,周、何則地方官也。官主刻,紳主校,故皆題名也。)刻《五代史記》七十四捲,見《丁誌》。(書名大題後雲“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明汪文盛、高氵、傅汝舟校”。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版式與所刊《兩漢書》同,惟字略肥。天壹閣、<百百>宋樓所藏皆此本。文盛所刻《儀禮註疏》、《兩漢》及此書,皆高、傅兩人同校。)

蘇獻可通津草堂。嘉靖己未(三十八年。)刻王充《論衡》三十捲,見《天祿琳瑯》九、《孫記》、《硃目》、《陸誌》、《森誌》、《繆續記》。刻《韓詩外傳》十捲,見《莫目》。(德輝按:此與沈辨之野竹齋刻本實同壹版本。細審野竹齋木記,似是將原有木記削去補刻,而通津本則出於自然。世皆以沈本誤作元刻,余竊疑其更在通津本之後。傳世已久,疑莫能明矣。)

東吳郭雲鵬濟美堂。嘉靖癸卯(二十二年。)刻《分類補註李太白詩集》三十捲,見《丁誌》。(雲:後有雲鵬自跋,並“嘉靖癸卯春元月寶雲堂梓行”小木記。)嘉靖己未(三十八年。)刻《曹子建集》十捲,見《丁誌》。無年號刻《河東先生集》四十五捲、《外集》二捲、《附錄》二捲、《集傳》壹捲、《後序》壹捲,見《孫記》、《陸誌》、《丁誌》。(雲:每捲尾有“東吳郭雲鵬校壽梓”篆文木記,版心有“濟美堂”三字。德輝按:此與徐氏東雅堂韓集闆式行字相同,蓋同出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但韓集猶刻於柳集之後,而世盛稱東雅堂《韓集》鮮稱此本者,何也。)刻《歐陽先生文粹》二十捲,《補遺》十捲,見《天祿琳瑯》十、(雲:雲鵬跋,題寶善堂梓行。德輝按:此與所刻李集木記同,非僅濟美堂矣。)《丁誌》。(作《歐陽先生遺粹》。)

俞憲硃鳴館。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西溪叢語》三捲,見《黃記》、《陸誌》、《陸跋》、《莫錄》、《繆記》。

東吳徐氏。嘉靖間仿宋刻《儀禮註》十七捲,見《陸誌》。(德輝按:徐刻《三禮》罕見。黃丕烈士禮居仿刻之《周禮註》,亦其壹也。蓋《三禮》皆據宋本,與武英殿仿嶽氏《五經》之壹《禮記》,行字相同。但嶽本有釋音,徐本無釋音,以此為異。吾藏明刻《儀禮》與此同,《周禮》有釋音與《禮記》同,蓋翻嶽本也。)

東吳徐時泰東雅堂。刻宋廖瑩中世彩堂《韓昌黎集》四十捲、《外集》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陸誌》、《繆續記》、《丁誌》。(雲:眉間有雍正丁未長洲陳景雲記雲:“近吳中徐氏東雅堂主人徐時泰,萬歷中進士,歷官工部郎中。崇禎末,堂已易主,項宮詹煜居之。煜後以降賊名麗丹書,里人噪而焚其宅,堂遂毀。今僅存池塘遺跡而已。”德輝按:據陳記,則時泰通籍在萬歷。其刻書必在通籍後,而郭刻柳集疑當在時泰前,故天啟中柳氏有重刻本,韓闆乾隆時猶存江蘇洞庭東山王氏。吾藏二本,壹本明印,壹本後有乾隆十壹年洞庭東山王金增師李氏修闆跋。)

嘉禾項篤壽萬捲堂。隆慶庚午(四年。)刻《鄭端簡奏議》十四捲,見《丁誌》、(雲:末有“隆慶庚午九月雕工畢”壹條。)《繆續記》。萬歷甲申(十二年。)刻《東觀余論》三捲,見《天祿琳瑯》九、《孫記》、《陸續跋》、《丁誌》。

嘉禾項德宛委堂。刻元陸友仁《研北雜識》二捲,見《陸誌》、《丁誌》。天啟甲子(四年。)刻《奇姓通》四十捲,見《繆記》。(德輝按:德疑篤壽兄弟之子。篤壽之兄名元淇;弟名元汴,字子京,流傳書畫名跡所謂項墨林天籟閣是也。篤壽子德楨,萬歷己未進士。孫鼎鉉,萬歷辛丑進士;聲國,崇禎甲戌進士。見《嘉興府誌。進士題名》。元汴子穆,字德純。穆季弟德明,字鑒臺。亦見《府誌。列傳》。又德新字又新,見硃彜尊《明詩綜。小傳》。又德宏,見硃彜尊《曝書亭集》“蘭亭神龍本跋”。均以德為名,則德必其從子行也。)刻《避暑錄話》四捲,見《莫目》。(吾藏此本。)

馬元調寶儉堂。萬歷甲辰(三十二年。)刻元稹《長慶集》六十捲,白居易《長慶集》七十壹捲,見《森誌》、《繆記》。

鄧文遠堂。萬歷丁巳(四十五年。)刻程大昌《演繁露》十六捲、《續》六捲,見《丁誌》。無年號刻《唐文粹》壹百捲,見《孫記》。刻王楨《農書》三十六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六。

高承埏稽古堂。刻《劉賓客佳話錄》壹捲,《劇談錄》二捲,《雲仙散錄》十捲,《隋唐佳話》三捲,見《繆記》。《南部新書》十捲,《友會叢談》十捲,見《繆續記》。(德輝按:吾縣王山長岱《浮槎文集》五“高寓公先生傳”雲:高公諱承埏,字澤外,號寓公,晚號鴻壹居士。係出齊公子高後,以王父字為氏,至宋武烈王諱瓊發跡於汴。至忠節公世,則隨蹕南渡。元末,九世孫文忠公遜誌,自蕭縣避地嘉興,因係籍焉。長補諸生,己卯得雋,庚辰捷南宮,廷對三甲,官終工部虞衡司主事。戊子感懷賦詩,絕筆而逝,時年四十六。傳甚詳,茲略摘其仕履。己卯為崇禎四年,庚辰為五年,卒於戊子,則順治五年。所刻書又有唐牛僧孺《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李浚《北窗續錄》,梅彪《石藥爾雅》,元伊世珍《[[郎環記]]》,高德基《平江紀事》,唐姓佚名《灌畦暇語》,明陳繼儒《偃曝餘談》、《墨畦》,袁宏道《關中遊歷》等書。總題《稽古堂日鈔》,見顧修《匯刻書目》。以不見於諸傢書目,附記於此。)刻《子夏易傳》十壹捲。(吾藏此本。)

吳氏西爽堂。無年號刻《晉書》壹百三十捲,見《楊誌》。刻《三國誌》六十五捲,見《繆續記》。

萬玉堂。刻《太玄經》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五、(誤入宋版。)《瞿目》、《森誌》、《繆續記》。

吳郡杜詩。刻鮑彪《戰國策校註》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四。(誤入宋版。)

元和吳元恭。刻《爾雅註》三捲,見顧廣圻《思適齋集》。(顧有翻刻。)此皆刻書有根據,不啻為宋槧作千萬化身者也。其余叢刻書,以顧元慶《四十傢文房小說》為最精,胡維新《兩京遺編》次之,程榮《漢魏叢書》又次之。吳《古今逸史》時有脫訛,何允中《增刻漢魏叢書》殊少抉擇。至晚季胡文煥《格致叢書》,陳繼儒《秘笈》之類,割裂首尾,改換頭麵,直得謂之焚書,不得謂之刻書矣。

○明人私刻坊刻書明刻精本,已具於前。其他私刻坊刻之書,以年代相近,存於今者視宋、元刻本為多。今以書院、精舍、書堂等類,分別記之。壹曰書院。則有:紫陽書院。成化三年刻《瀛奎律髓》四十九捲,見《楊誌》。

義陽書院。嘉靖辛卯(十年。)刻何景明《大復集》二十六捲,見《莫目》。

無錫崇正書院。嘉靖壬辰(十壹年。)華麟祥刻《事類賦》三十捲,見《天祿琳瑯》九、《丁誌》。

廣東崇正書院。嘉靖丙申(十五年。)刻《四書集註》十四捲,見《範目》。(《範目》誤丙申為丙辰,又誤書院為書堂。)嘉靖丁酉(十六年。)刻《漢書》壹百二十捲,見《硃目》、《繆記》。刻《後漢書》壹百二十捲,見《範目》、《陸誌》、《硃目》、《繆記》、《森誌》。

九峰書院。嘉靖丙申(十五年。)刻元好問《中州集》十捲,《中州樂府》壹捲,見《黃記》、(金本。)《丁誌》。(舊鈔本。)

蕓窗書院。嘉靖甲辰(二十二年。)刻《侯鯖錄》八捲,見《繆續記》、《丁誌》。(作蕓川書院。)無年號刻《荀子》二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六。刻《揚子》十捲、《文中子》十捲,見《繆記》。(雲闆心有“蕓窗書院刊”五字。)

鰲峰書院。無年號刻《侯鯖錄》八捲,見傅沅叔增湘藏書。(雲小字本,十壹行,行二十壹字,有“鰲峰書院之記”六字木記。)

籍山書院。萬歷庚子(十九年。)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壹捲,見《丁誌》。(雲大觀二年艾晟序,後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木記,蓋知南陵縣事楚武昌硃朝望據元本重梓者也。)

正學書院。刻《國語補音》三捲,見《楊誌》。

東林書院。刻《龜山楊文靖集》三十五捲,見《瞿目》。

龍川書院。刻《陳龍川先生集》三十捲,見《丁誌》。壹曰精舍。則有:建溪精舍。洪武壬戌(十五年。)刻《傅汝礪詩集》八捲,見《瞿目》、《陸誌》。(雲後有“洪武壬戌渝川百丈山前建溪精舍新{開木}”壹行。)

詹氏進德精舍。弘治壬子(五年。)翻刻南山書院本《廣韻》五捲,見《森誌》、《陸續跋》。

余有堂鳳山精舍。正德丁卯(二年。)刻《論語集註》十捲,見《森誌》。

南星精舍。嘉靖乙酉(四年。)刻《嵇中散集》十捲,見《孫記》、《陸誌》。(《誌》作南星書屋。)

崦西精舍。刻《宋之問集》二捲,見《瞿目》。(雲闆心有“崦西精舍”字。)壹曰書堂。則有:古杭勤德書堂。洪武戊午(十壹年。)刻《皇元風雅前集》六捲、《後集》六捲,見《楊譜》、《繆續記》。(誤作元刻。)刻楊輝《算書五種》七捲,見《楊誌》。

遵正書堂。洪武壬申(二十五年。)刻《增修箋註妙選群英草堂詩餘前集》二捲、《後集》二捲,見《繆續記》。(《記》載書中印記雲:“洪武壬申孟夏遵正書堂新刊”兩行十二字。德輝按:此本從元泰宇書堂本翻刻。)

廣成書堂。永樂甲辰(二十三年。)翻刻元南山書院本《廣韻》五捲,見《森誌》、《陸續跋》、《楊誌》、《楊譜》。

書林魏氏仁實書堂。景泰六年刻《性理大全》七十捲,刻王幼學《硃子資治通鑒綱目集覽》五十九捲,見《孫記》、(雲序例後有“歲在上章敦孟夏書林魏氏仁實書堂新刊”分書木記。上章敦為景泰六年庚午也。)《天祿琳瑯》五、《瞿目》。(均誤作元版。)弘治甲子(十七年。)刻《楚辭集註》八捲、《後語》六捲、《辨證》二捲,見《繆續記》。(雲後有“書林魏氏仁實堂重刊”壹行。)弘治乙丑(十八年。)刻《道德經》二捲,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八捲,見《森誌》。(每半版十二行,行二十六字,註雙行。)

歙西鮑氏耕讀書堂。天順辛巳(五年。)刻宋鮑雲《天原發微》五捲,見《瞿目》。

玉峰書堂。成化四年刻明寇平《全幼心鑒》八捲,見《繆記》。(雲壹小兒捧壹牌,曰“玉峰書堂”四字。)

陽書堂。成化四年刻《長安誌》二十捲、《長安誌圖》三捲,見《黃記》、《楊錄》。

羅氏竹坪書堂。成化癸巳(九年。)刻《子午流註經》三捲,見《森誌》。

崇仁書堂。成化甲午(十年。)刻《春秋胡傳》三十捲,見《範目》。

劉氏明德書堂。弘治七年刻《衛生寶鑒》二十四捲、《補遺》壹捲,見《森誌》。無年號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捲,見《楊譜》、《楊誌》。(大題下跨行木記雲“劉氏明德堂京本校正”,捲末木記雲“劉氏明德書堂新刊”。)

劉氏文明書堂。弘治辛酉(十四年。)刻《廣韻》五捲,見《楊誌》。

集賢書堂。弘治乙丑(十八年。)刻周藩《袖珍方大全》四捲,見《丁誌》。(雲末有正統十年熊宗立識語,又有“弘治乙丑仲春吉旦集賢書堂新刊”木記。)

陳氏存德書堂。正德戊辰(三年。)刻《類證註釋錢氏小兒方訣》十捲,《陳氏小兒病原方論》四捲,見《森誌》、《繆續記》。

錫山秦氏繡石書堂。嘉靖丙申(十五年。)刻《錦繡萬花穀前集》四十捲、《後集》四十捲、《續集》四十捲、《別集》三十捲,見《陸誌》、《丁誌》、《森誌》、《繆記》。無年號刻《漢武故事》二捲,見《錢記》。

崇文書堂。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宋陳應行編《吟窗雜錄》五十捲,見《繆續記》。(雲序末有“嘉靖戊申孟夏崇文書堂傢藏宋本刊行”字。)

新賢書堂。嘉靖壬戌(四十壹年。)《新刊四明先生高明大字續資治通鑒》二十捲,見《孫記》。

吳氏玉融書堂。刻《事林廣記外集》二捲,見《陸續跋》。壹曰書屋。則有:南星書屋。嘉靖乙酉(四年,)刻《嵇中散集》十捲,見《陸誌》、《孫記》。(孫作“南星精舍”。)

許宗魯宜靜書屋。嘉靜戊子(七年。)刻《呂氏春秋》十六捲,見《森誌》。無年號刻《爾雅註》三捲,見《範目》、《丁誌》。刻《國語》二十壹捲,見《繆記》、《丁誌》。(誤作宜靜書堂刊本。)刻吳或《韻補》五捲,見《瞿目》。(鈔本。)

前山書屋。嘉靖甲午(十三年。)黃省曾刻《水經》四十捲,《山海經》十八捲,見《天祿琳瑯》八。(雲惟《山海經》闆心上方有“前山書屋”四字,而《水經》無之。)

義興沈氏楚山書屋。嘉靖中刻宋硃弁《曲洧舊聞》十捲,見《瞿目》。(雲闆心有“楚山書屋”四字。)

九洲書屋。無年號刻《初學記》三十捲,見《天祿琳瑯》九,又《後編》十七、《繆記》。壹曰堂。則有:梁氏安定堂。正統丁巳(二年。)刻《韻府群玉》二十捲,見《森誌》。

善敬堂。正統戊辰(十三年。)刻《增廣註釋音辨唐柳先生集》四十二捲、《別集》二捲、《外集》二捲、《附錄》壹捲,見《森誌》。

鰲峰熊宗立種德堂。正統五年刻《類證註釋小兒方訣》十捲,天順甲申(八年。)刻《外科備要》三捲,(末題種德堂,未著姓名。)刻《新編婦人良方補遺大全》二十四捲,成化二年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捲,己丑(當是成化四年。)刻《增證陳氏小兒痘疹方論》二捲,見《森誌》。刻《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捲,(後有木記雲“鰲峰熊氏種德堂識”八字。)刻《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捲,《素問內經遺編》壹捲,見《丁誌》。

葉氏南山堂。天順壬午(六年。)刻《新增說文韻府群玉》二十捲,見《丁誌》。

書林劉宗器安正堂。弘治甲子(十七年。)刻《針灸資生經》七捲,見《森誌補遺》。正德六年刻《新刊京本詳增補註東萊先生左氏博議》二十五捲,見《張續誌》。(無元號年月。吾藏本前有木牌記,末題正德六年。)正德丁丑(十二年。)刻《類聚古今韻府群玉續編》四十捲,見《孫記補遺》。(雲序後有“正德丁丑書林安正堂劉宗器”題識,末捲後有“正德丁丑仲秋京兆劉氏安正書堂新增刊行”木長印。)正德己卯(十四年。)刻《集千傢註批點杜工部詩集》二十捲,見蕙風{移}藏書。(捲後有木牌記雲“正德己卯仲夏月劉氏安正堂”刊。)辛巳(當是正德十六年。)刻《象山先生集》二十八捲、《外集》五捲,見《天祿琳瑯》六。(誤入元版。雲後有“辛巳歲孟冬月安正書堂重刊”木記。)嘉靖二年刻硃公遷《詩經疏義》二十捲,見《吳記》、《瞿目》、(雲前題“書林劉氏安正堂重刊”,後有“癸未年仲夏安正堂刊”墨記。)《丁誌》。嘉靖三年重刊《宋濂學士文集》二十六捲、《附錄》壹捲,見《丁誌》。(雲序後有“嘉靖三年春月安正堂新刊行”壹條。)丙戌(當是嘉靖五年。)刻《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諸傢註分類東坡先生詩》三十捲,見《陸誌》。(誤作元刻。雲目後有“龍集丙戌秋月劉安正堂刊木”壹行,捲末有“丙戌歲孟冬月安正堂新刊”壹行。)庚寅(當是嘉靖九年。)刻《韓文正宗》二捲,見《瞿目》。(雲捲末有墨圖記,雲“庚寅年季夏月安正堂新刊行”。)刻陳傅良《止齋集》二十六捲、《附錄》壹捲、《遺文》壹捲,見《丁誌》。嘉靖九年刻明陳《春秋胡傳集解》三十捲,嘉靖壬辰(十壹年。)刻宋劉達可編《璧水群英待問會元選要》八十二捲,見《範目》。萬歷壬辰(二十年。)刻宋秦觀《淮海集》四十捲、《後集》六捲,見《袁簿》。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壹百二十五捲,見《繆續記》。(雲書前牌子末雲“萬歷辛亥歲孟夏月重新整補好紙版,每部價銀壹兩整,安正堂梓”。)

皇甫氏世業堂。正統庚辰(十五年。)刻《博雅》十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二。

贛州府清獻堂。嘉靖元年刻《埤雅》二十捲,見《範目》。嘉靖癸未(二年。)刻巾箱本《書經集註》十捲、《序》壹捲,見《丁誌》。(雲後有木楷書記二行,曰“嘉靖癸未季春月刊行於贛州府清獻堂”。)

南康府六老堂。嘉靖丁亥(六年。)刻陳灝《禮記集說》三十捲,見《範目》、《瞿目》、《丁誌》。(不悉刊刻年月。)《四書集註》二十六捲,見《範目》。

書林葉壹蘭作德堂。嘉靖乙巳(二十四年。)《新刊演山省翁活幼口議》二十捲,見《森誌補遺》。

雷氏文會堂。嘉靖乙□□□夏吉旦新刊《濟世產寶論方》二捲,見《森誌》。(鈔本。德輝按:此書前有嘉靖己未王子沖序,則“乙”下缺字當是“卯”字,在作序前四年。)

浙江葉寶山堂。嘉靖癸丑(三十二年。)刻《重訂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捲,見《繆記》。(雲後有牌記兩行,雲“嘉靖癸丑仲冬浙江葉寶山堂”。)

張之象猗蘭堂。嘉靖甲寅(三十三年。)刻自註《鹽鐵論》十二捲,見《森誌》。

寶雲堂。嘉靖十壹年趙繼宗刻宋趙偕《寶峰先生文集》二捲,見《丁誌》。(雲版心上刊有“寶雲堂文藝”五字。)

陳奇泉積善堂。隆慶辛未(五年。)刻《纂圖互註老莊列三子》二十捲,見《森誌》。萬歷己酉(三十七年。)刻《京本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二十八捲,見《丁誌》。

徐守銘寧壽堂。萬歷丁亥(十五年。)刻《初學記》三十捲,見《孫記》、《森誌》。刻吳淑《事類賦》三十捲,見《天祿琳瑯》九、《學部圖書館目》。(雲項氏刻本,闆心有“寧壽堂”三字。德輝按:此當是誤徐為項,否則徐闆項得之印行也。)

吳公宏寶古堂。萬歷癸卯(三十壹年。)刻《博古圖》三十捲,見《天祿琳瑯》八。

新都吳氏樹滋堂。萬歷丙午(三十四年。)刻《秦漢印統》八捲,見《天祿琳瑯》八、《孫記》。

周氏博古堂。萬歷己酉(三十七年。)刻《世說新語》三捲,見《孫記》、《繆記》。

董氏萬捲堂。刻《隆平集》二十捲,見《瞿目》。(雲序後有墨圖記,雲“董氏萬捲堂本”。)

書林龍田劉氏喬山堂。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註解傷寒百證歌發微論》四捲,萬歷壬子(四十年。)刻《類證增註傷寒百問歌》四捲,見《森誌補遺》。

海虞三槐堂。天啟間刻《侯鯖錄》八捲,見《丁誌》。(引鮑以文跋。)

葉益蓀春晝堂。崇禎庚辰(十三年。)刻《陶靖節集》六捲,見《繆續記》。(雲闆心有“春晝堂”三字,葉益蓀刻,林有跋,異卿手書上闆。後有“崇禎庚辰中秋既望閩中林寵異卿書於金陵清涼寺”兩行。)

新都吳繼仕熙春堂。無年號刻《六經圖》六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三。(雲捲後識雲“圖象俱精,字紙兼美,壹照宋本校刻無訛”。)

熊氏衛生堂。無年號刻《新刊銅人針灸經》七捲,見《森誌》。

明德堂。無年號刻《衛生寶鑒》二十四捲、《補遺》壹捲,見《森誌》。(雲係萬歷間刊本,末有“皇明歲次乙未明德堂刊”記。德輝按:若萬歷刻本,乙未當在二十三年。)

雙柏堂。無年號仿宋刻丁黼本《越絕書》十五捲,見《陸誌》、《陸續跋》。

如隱堂。無年號刻《洛陽伽藍記》五捲,見《張續誌》、《瞿目》、《繆續記》。壹曰館。則有:豫章王氏夫容館。隆慶辛未(五年。)刻《楚辭章句》十七捲,見《硃目》、《森誌》、《楊誌》、《繆續記》。

翠巖館。萬歷戊子(十六年。)刻《素書》壹捲,見《陸誌》。

潘元度玉峰青霞館。重刻《大唐新語》十捲,改題《唐世說新語》,見《楊誌》。

辨疑館。刻《易林》四捲,見《陸誌》。(吾藏此本,不佳。明刻此書無善本。)

清真館。刻《雲笈七簽》壹百二十二捲,見《瞿目》、《陸誌》、《丁誌》。壹曰齋。則有:書戶劉洪慎獨齋。弘治戊午(十壹年。)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捲,見《範目》。正德戊辰(三年。)刻《山堂群書考索前集》六十六捲、《後集》六十五捲、《續集》五十六捲、《別集》二十五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七、《丁誌》、《陸誌》、《繆記》。(是書前有正德戊辰莆田守鄭京序,稱“僉憲院賓出是書示區玉,玉以義士劉洪校讎督工,復劉徭役壹年以償其勞”。每捲有“建陽知縣區玉刊行,木石山人劉宏毅刊,正德十六年十壹月書戶劉洪改刊”等字。十六年為辛巳,蓋閱十年而始刊成。)正德戊寅(十三年。)刻《十七史詳節》二百七十三捲,見《範目》、《天祿琳瑯後編》十五、《廉石居記》、《陸誌》、又《天祿琳瑯後編》四。(誤作宋版。是書前序後有墨圖記三,曰“慎獨齋”,曰“五忠後裔”,曰“精力史學”。每捲首或刻“建陽慎獨齋”,或刻“建陽木石山人劉宏毅”,各捲不同。)刻《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捲,見《丁誌》、《繆記》。正德己巳(四年。)刻《資治通鑒節要》二十捲,見《孫記續編》。正德辛巳(十六年。)重刻《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三十捲、《目錄》壹捲,見《森誌》。嘉靖癸未(二年。)刻巾箱本《西漢文鑒》二十壹捲,《東漢文鑒》十九捲,見《繆記》。(雲後有牌子,雲“龍飛嘉靖癸未京兆慎獨齋刊”。)嘉靖己丑(八年。)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捲,見《森誌》。(德輝按:是書據《範目》有弘治戊午刻本,此又復見,或前後重刻,或前闆後修,皆未可知。惟吾在廠肆曾見弘治本,絕似元槧,惜未見嘉靖本也。)嘉靖壬辰(十壹年。)刻宋劉達可《璧水群英待問會元》八十二捲,見《丁誌》。(宋本註。)嘉靖甲午(十三年。)刻明邵寶《容春堂集》六十六捲,見《丁誌》。無年號刻胡寅《讀史管見》八十捲,見《陸誌》。(宋刊本跋。)刻《明壹統誌》九十捲,見《繆記》。

桂連西齋。正德庚午(五年。)刻漢《董仲舒集》壹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八。(雲有“正德庚午桂連西齋印行”木記。)

顧起經奇字齋。嘉靖乙卯刻《類箋王右丞詩集》十捲、《文集》四捲,見《範目》詩集類、又見《繆續記》。(雲後有“嘉靖三十四年塗月白分錫武陵傢塾刻”壹行。)萬歷元年刻《標題補註蒙求》三捲,見《丁誌》。(雲闆心刊“奇字齋”三字。)

楊氏歸仁齋,亦稱清白堂。嘉靖丁巳(三十六年。)刻《事文類聚》壹百十七捲,見《楊誌》、《丁誌》。(按四庫著錄元麻沙本,前集六十捲,後集五十捲,續集二十八捲,別集三十二捲,新集三十六捲,外集十五捲,遺集十五捲。(余藏萬歷丁未鄒可章重刻此本))刻陳子《資治通鑒綱目外紀》壹捲,金履祥《通鑒前編》十八捲,硃子《通鑒綱目》五十九捲,商輅《通鑒續編》二十七捲,見《丁誌》。(明歸仁齋書林刻本。)

純白齋。萬歷元年重刻《荊川先生文集》十七捲、《外集》三捲、《附錄》壹捲,見《丁誌》。

武林馮紹祖繩武觀妙齋。萬歷丙戌(十四年。)刻《楚辭章句》十七捲,見《丁誌》。

泊如齋。萬歷戊子(十六年。)刻《宣和博古圖》三十捲,見《孫記》、《繆續記》。刻《考古圖》十捲,見《天祿琳瑯》八、《陸續跋》。

豫章璩之璞燕石齋。萬歷乙未(二十三年。)刻王世貞《蘇長公外紀》十捲,見《繆記》。

真如齋。萬歷庚戌(三十八年。)刻劉嵩《槎翁詩》八捲,見《丁誌》。(雲目錄後有“萬歷庚戌王正吉山陰王應遴堇父監梓於真如齋中”木記。)

喬可傳寄寄齋。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路史前紀》九捲、《後紀》十三捲、《國名紀》九捲、《發揮》五捲、《餘論》十捲,見《繆記》。

雙甕齋。萬歷丙辰(四十四年。)蔡達甫刻《蔡忠惠集》三十六捲,徐勃輯《外紀》十捲,見《丁誌》。(雲闆心有“雙甕齋”三字。)

金陵奎壁齋。崇禎六年匯刻《忠經。孝經。小學》十捲,見《繆續記》。(雲前有崇禎六年諭旨,又有牌子,雲“莆陽鄭氏再訂金陵奎壁齋梓”十二字。)

單恂凈名齋。崇禎戊寅(十壹年。)刻宋嶽少保《忠武王集》壹捲,見《丁誌》。(雲華亭陳繼儒輯,門人單恂訂本,闆心梓“凈名齋”三字。)

歙巖鎮汪濟川主壹齋。無年號刻《巢氏諸病源候總論》五十捲,見《孫記》、《瞿目》、(誤作王氏。)《楊誌》、《丁誌》。

霏玉齋。無年號刻《重刊分類補註李詩全集》二十五捲、《文集》五捲,見《繆記》。壹曰山房。則有:徐育萬竹山房。嘉靖甲申(三年。)刻《重校正唐文粹》壹百捲,見《繆記》。(雲胡序闆心有“萬竹山房”四字,目錄後有“姑蘇後學尤桂硃整同校正”字。)

喬世寧小丘山房。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刻《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九十三捲、《目錄》壹捲,見《森誌》、(雲闆心有“喬氏世寧小丘山房刻行”等字。)《丁誌》。

武林馮唸祖臥龍山房。萬歷丙戌(十四年。)刻元徐天祜《吳越春秋音註》十捲,見《天祿琳瑯》八。(德輝按:目後有木牌記,雲“萬歷丙戌之秋武林馮唸祖重梓於臥龍山房”。後闆歸楊爾曾,丙戌改戊戌,馮名改楊名,二本吾皆有之。)壹曰草堂。則有:椒郡伍氏龍池草堂。嘉靖丁酉(二十五年。)刻《張說之文集》二十五捲,見《孫記》、《瞿目》。(雲明初椒郡伍德手錄本,作記屬子孫付刻。至嘉靖間,其後裔刻之。序後有“嘉靖丁酉冬十月朔旦椒郡伍氏龍池草堂傢藏本校刊”壹行。)

玉蘭草堂。無年號刻陶九成《南村輟耕錄》三十捲,見《繆記》。(雲邊闌下每葉有“玉蘭草堂”四字,再下則載匠人姓名。)壹曰書林。則有:書林劉寬。宣德乙卯(十年。)刻硃子《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捲,見《天祿琳瑯後編》十四。

書林余氏。正統辛酉(六年。)刻《十八史略》二捲,見《森誌》。

書林龔氏。正德己卯(十四年。)刻黃震《黃氏日鈔》九十七捲,見《浙錄》、《楊誌》。

書林童文舉。萬歷三年重刻袁表校刻《脈經》十捲,見《森誌補遺》。

書林董思泉。萬歷辛巳(九年。)刻《墨子》六捲,見《楊誌》。(雲:“首簽題‘鹿門校刻墨子全編’,上層有書林董思泉識語,稱得宋本請茅鹿門讎校。首有萬歷辛巳茅坤序,稱別駕唐公得墨子原本,將歸而梓之雲雲。然則鹿門第為唐公作序,並未與讎校之役。其中古字古言,多為書估所改。如‘丌’本古‘其’字,皆改為‘亦’字,可笑之甚。鹿門雖陋,恐不至此。”又雲:“日本寶歷七年源儀重刻此本,以諸本之異同者校勘於書眉。不惟勝此本,且勝畢氏所據之道藏本。惜乎源氏無卓識,不刻其所引之壹本,令人嘆息也。”德輝按:吾有源刻本,又有嘉靖癸丑陸穩序唐堯臣刻本,乃知茅序即用陸序原文,改題茅坤姓名。書估作偽欺人,楊氏誤信之,殊可笑也。)

書林詹氏。無年號刻《京本校正註釋音文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註》十五捲,見《丁誌》。壹曰鋪。則有:國子監前趙鋪。弘治丁巳(十年。)刻《澗穀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十捲、《須溪精選後集》八捲、《別集》壹捲,見《丁誌》。

正陽門內巡警鋪對門金臺書鋪。嘉靖元年翻刻元張伯顏《文選》六十捲,見《範目》、《丁誌》。(德輝按:此即嘉靖四年同柯維熊刻《史記》之汪諒。)

杭州錢塘門里車橋南大街郭宅紙鋪。無年號刻《寒山詩》壹捲,《豐幹拾得詩》壹捲,附慈受《擬寒山詩》壹捲,見《瞿目》。(雲明刻本。德輝按:《黃記》有宋本與此同,惟“紙”字空白。此必翻本,以街名牌記皆似宋式也。)其他牌記尚有:藍山書舍。洪武庚辰(即建文二年。)刻《武夷藍山先生詩集》八捲,見《丁誌》。(雲序後刻有“洪武庚辰秋藍山書舍刊”長方木記。德輝按:成祖篡統,革除建文元號,此豈追改耶。)

劉氏博濟藥室。宣德癸丑(八年。)刻《類證活人書括》四捲,見《森誌補遺》。

維楊資政左室。萬歷己卯(七年。)刻《呂氏春秋》二十六捲,見《楊譜》。

蔣德盛武林書室。萬歷庚子(二十八年。)刻《敬齋古今 》十二捲,見《陸誌》、《繆記》、(舊鈔本。)《丁誌》。(書室誤雲書屋。)

太元書室。刻桓寬《鹽鐵論》十捲,見《黃記》。(校明鈔本。)

尹耕療鶴亭。嘉靖壬寅(二十壹年。)重刻《誠齋先生易傳》二十捲,見《丁誌》、《繆記》。

顧汝達萬玉樓。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刻宋本《南唐書》三十捲,見《繆記》。

贛郡蕭氏古翰樓。嘉靖間刻《妙絕古今》四捲,見《繆續記》。(雲闆心有“蕭氏古翰樓”五字。)

芙蓉泉屋。嘉靖十八年刻《韓詩外傳》十捲,見《陸誌》。

東里董氏茭門別墅。嘉靖壬子(三十壹年。)翻刻宋紹興府洪適本《元氏長慶集》六十捲,見《丁誌》。

龍邱桐源舒伯仁梁溪寓舍。萬歷二年刻《中興以來絕妙好詞》十捲,見《範目》、《瞿目》、《丁誌》。(雲末有墨圖記,雲“萬歷二年七月既望龍邱桐源舒氏伯明新雕梁溪寓舍印行”。)

吳興花林東海居士茅壹相文霞閣。萬歷庚辰(八年。)刻《蔡中郎集》十壹捲,見《丁誌》。

吳郡顧凝遠詩瘦閣。崇禎乙亥(八年。)仿宋刻《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七十捲,見《四庫書目提要》、《丁誌》。(雲闆心有“詩瘦閣”三字,捲後有“明吳郡顧氏於崇禎乙亥春照宋刻壽梓至中秋工始竣”二行。)

清平山堂。無年號刻葉祖榮《類編分類夷堅誌》十壹捲,見《繆續記》。(雲當是南宋建陽書肆類集刊本,明人重刻之,闆心有“清平山堂”四字。)

眾芳書齋。隆慶元年刻《繪圖增編會真記》四捲,見《繆續記》。

清夢軒。無年號刻蘇轍《欒城集》五十捲、《後集》二十四捲、《三集》十捲、《應詔集》十二捲,見《瞿目》、《丁誌》。(雲目錄後有“清夢軒藏闆”五字。)

三衢近峰夏相。嘉靖壬子(三十壹年。)仿宋刻《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六十九捲、《後集》八十壹捲、《續集》五十六捲、《別集》九十四捲、《外集》六十六捲,見《陸誌》、《丁誌》、《繆記》。

揚州陳大科。萬歷丁酉(二十五年。)刻《初學記》三十捲,見《邵註四庫目》。(德輝按:吾藏此本,雕印甚精。)

金陵王舉直。刻《雅頌正音》五捲,見《黃記》、(雲明初刻本。)《陸誌》。

金陵周對峰。萬歷辛卯(十九年。)刻《新刊簪纓必用翰苑新書前集》十二捲、《後集》七捲、《別集》二捲、《續集》八捲,見《丁誌》。

姑蘇葉氏戊廿。無年號刻《王狀元荊釵記》全捲,見《黃記再續》。(雲捲末有“姑蘇葉氏戊廿梓行”八字。德輝按:此書似是元末槧本,以葉氏名戊廿證之,亦元時人名俗尚。)

沈啟南。無年號刻《晏子春秋》八捲,見《楊譜》。(按孫星衍為畢沅校刻此書,及自刻《岱南閣叢書》,均據此本。據雲萬歷乙酉年刻。)以上或刻壹種,或刻二三種。其中刻書獨多,為劉洪慎獨齋、劉宗器安正堂,而皆建陽產。自宋至明六百年間,建陽書林擅天下之富,使有史傢好事,當援貨殖傳之例增書林傳矣。

捲六(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宋監本書許人自印並定價出售宋時國子監闆,例許士人納紙墨錢自印。凡官刻書,亦有定價出售。今北宋本《說文解字》後,有“雍熙三年中書門下牒徐鉉等新校定說文解字”,牒文有“其書宜付史館,仍令國子監雕為印闆,依九經書例,許人納紙墨錢收贖”等語。南宋刻林鉞《漢雋》,有淳熙十年楊王休記後雲:“象山縣學《漢雋》,每部二冊,見賣錢六百文足,印造用紙壹百六十幅,碧紙二幅,賃闆錢壹百文足,工墨裝背錢壹百六十文足。”又題雲:“善本鋟木,儲之縣庠,且藉工墨盈余為養士之助。”見《天祿琳瑯後編》四。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庫刻本州軍州兼管內勸農營田屯田事曾童《大易粹言》,牒文雲:“今具《大易粹言》壹部,計貳拾冊,合用紙數印造工墨錢下項,紙副耗共壹仟三百張,裝背饒青紙三拾張,背青白紙三拾張,棕墨糊藥印背匠工食等錢共壹貫伍百文足,賃闆錢壹貫貳百文足。庫本印造見成出賣,每部價錢捌貫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貼司胡至和具。”此牒在本書前。吾曾見宋刻原本,今《天祿琳瑯後編》二載壹貳三等字,均作壹二三。不知牒文原式數目字借用筆畫多者,乃防胥吏添改。若作省寫,失其意矣。明仿宋施宿等《會稽誌》,前有記雲:“紹興府今刊《會稽誌》壹部,二十捲。用印書紙八百幅,古經紙壹十幅,副葉紙二十幅,背古經紙平表壹十幅,工墨錢八百文,每冊裝背□□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五月日手分俞澄、王思忠具。”此書見《陸誌》。其數目字省寫,或由傳刻改之,或鈔手省寫所致,未可知也。又舊鈔本宋孔平仲《續世說》十二捲,前有記二則。其壹雲:“沅州公使庫重修整雕補到《續世說》壹部,壹拾貳捲,壹伯伍拾捌闆,用紙三百壹拾陸張。右具如前。”其壹雲:“今具印造《續世說》壹部,計六冊,合用工食等錢如後:壹印造紙墨工食錢,共五百三十四文足:大紙壹百六十五張,計錢三十文足;工墨錢,計二百四文足。壹衤票褙青紙物料工食錢,共二百八十壹文足:大青白紙共九張,計錢六十六文足;麵蠟工錢,計二百壹十五文足。以上共用錢八百壹十五文足,右具在前。”又有紹興二十七年三月日校勘題名。見《張誌》。後壹則數目用本字,或亦傳鈔所省也。明正德己卯重刻宋慶元元年二月刊《二俊文集》,前有記雲:“《二俊文集》壹部,共四冊。印書紙共壹百三十六張,書皮表背並副葉共大小二十張,工墨錢壹百八十文,賃闆錢壹百八十六文,裝背工糊錢,(按:此下有脫文。)右具如前。二月日印匠諸成等具。”明影宋紹興十七年刻王黃州《小畜集》三十捲,前記壹則雲:“黃州契勘諸路州軍,間有印書籍去處。竊見王黃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後學,所在未曾開闆。今得舊本,計壹拾陸萬三仟捌百肆拾捌字。檢準紹興令諸私雕印文書,先納所屬申轉運司選官詳定,有益學者聽印行。除依上條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壹部,共捌冊,計肆佰三拾貳版。合用紙墨工價下印書紙並副闆肆佰肆拾捌張,表背碧青紙壹拾壹張,大紙捌張,共錢貳佰陸拾文足。賃闆棕墨錢伍百文足,裝印工食錢肆佰三拾文足,除印書紙外共計壹貫壹佰三拾陸文足。見成出賣,每部價錢伍貫文省。右具如前。紹興十七年七月日。”(《孫記》舊影寫本有此書,數目字均用本字,文亦未全。)以上諸書牒記,並載《陸誌》,可見宋時刻印工價之廉,而士大夫便益學者之心,信非俗吏所能企及矣。

○南宋補修監本書先少保公雲:“淳化中,以《史記》、《前後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雲:“監本書籍,紹興末年所刊。國傢艱難以來,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張彥實待制為尚書郎,始請下諸道州學取舊監本書籍鏤闆頒行。從之。然所取者多有殘缺,故胄監刊六經無《禮記》,正史無《漢書》。二十壹年五月,輔臣復以為言。上謂秦益公曰:”監中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鏤闆,雖重有費不惜也。‘由是經籍復全。“蓋宋自淳化以後,歷朝皆刻書,版存國子監。紹興南渡,軍事倥傯,而高宗乃殷殷垂意於此,宜乎南宋文學之盛,不減於元也。

○宋刻經註疏分合之別北宋各經註疏皆單行,其合並為壹,阮文達元刻南昌學《註疏》後作《校勘記》,據日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黃唐刻《註疏》跋紹興題年,謂合註於疏在南北宋之間。(按《考文》,《左傳》壹引《禮記》三山黃唐跋雲:“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註疏,萃見壹書,便於披繹,牠經獨闕。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匯,精加讎正。乃若《春秋》壹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誌。”)《楊誌》載有宋槧《尚書註疏》二十捲,雲:南宋紹熙間,三山黃唐題識,是紹熙壬子刻,阮氏《校勘記》為山井鼎所誤。然森立之《經籍訪古誌》亦載有此本。捲末有題記,文獨完全,雲:“六經疏義,自京、監、蜀本皆省正文及註,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註疏,萃見壹書,便於披繹,牠經獨闕。紹興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匯,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壹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誌雲。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識。”其刊刻年號亦作紹興辛亥。(識語題壬子,後刻書壹年。)其書即足利所藏,是森氏所見之書,為當日山井所見之書。同壹紹興所刻註疏,何至楊所見獨為紹熙。辛亥、壬子相距壹年,刻成始識,情事之常。而紹熙誤作紹興,則去之太遠。竊疑楊所見不甚可據,故誤紹興為紹熙,非《考文》誤以紹熙為紹興也。況楊所見十冊內有鈔補二冊,非森氏所見之全,則其所據之本不足以難阮氏。而楊之以不誤為誤,不足令人徵信矣。

○宋蜀刻七史嘉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闕,始詔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傢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北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變,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州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捲。最後得宇文季蒙傢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語詳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宋書》下。宋以來藏書傢稱為蜀大字本。元時闆印模糊,遂稱之為九行邋遢本,蓋其書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也。元以來遞有修闆。明洪武時,取天下書闆實之南京,此闆遂入國子監,世遂稱為南監本。洪武至嘉靖、萬歷、崇禎又疊經補修,原闆所存無幾矣。入國朝,順、康、雍、乾四朝尚存江寧藩庫,間亦出以印行。嘉慶藩庫火,與吳《天發神讖碑》同付祝融壹炬。計自紹興刻闆至嘉慶火,幾七百年,木板之存於世者,未有久於此者也。物之成毀有定,豈不信歟。

○宋監重刻醫書宋國子監鏤刻經史外,最重醫書,且聽人購買。吾所藏明仿宋本王叔和《脈經》十捲,前有公牒,略雲“國子監準監關準尚書禮部符,準紹聖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據國子監狀,據翰林醫學本監三學看治任仲言狀。伏睹本監先準朝旨,開雕小字《聖惠方》等共五部出賣,並每節鎮各十部,餘州各五部,本處出賣。今有《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王氏脈經》、《補註本草》、《圖經本草》等五件醫書,日用而不可缺。本監雖見出賣,皆是大字,醫人往往無錢請買,兼外州軍尤不可得。欲乞開作小字,重行校對出賣,及降外州軍施行。本部看詳,欲依國子監申請事理施行,伏候指揮。六月二十六日奉聖旨,依。抄如右,牒刊奉行”雲雲。蓋當時朝廷本重醫學,故請乞必得依行。惜原刊五書,所謂大字本、小字本者,明人未得遍翻。僅存此《脈經》,略見其梗概而已。

○宋刻纂圖互註經子宋刻經、子,有“纂圖互註重言重意”標題者,大都出於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經有南宋刻巾箱本《纂圖附釋音重言重意互註周易》九捲,《略例》壹捲,見《森誌》。(雲半葉九行,行十七字,註雙行,行十八字,長三寸壹分,幅二寸。)《纂圖附釋音重意重言互註尚書》十三捲,見《天祿琳瑯後編》二。(雲麻沙本,闕筆至字止,乃光宗時刊。)婺州本《點校重言重意互註尚書》十三捲,見《陳跋》、《瞿目》、(雲捲止四寸,寬不及三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匡、恆、慎、敦等字皆闕筆。)《黃書錄》。(雲上有“彭城楚殷氏讀書記”印,知是虞山故物。又有“傳傢壹捲帝王書”小圓印,亦若專為《尚書》設者,是壹奇也。)《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點校尚書》十三捲,見《繆續記》。(雲半葉十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四,高六寸六分,廣四寸二分,白口雙邊。)《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點校毛詩》二十捲,見《天祿琳瑯》壹、《陳跋》、(雲每葉十二行,行十八字。德輝按:當作每葉二十行。)《黃續記》、(雲宋刊本。)楊錄。(雲半葉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士禮居舊藏本殘三捲。)宋麻沙坊本《附釋音纂圖重言重意互註毛詩》(德輝按:兼刻《箋》。)二十捲,附《毛詩舉要圖》、《毛詩篇目》,見《張誌》。(雲傳、箋釋文俱雙行小字,每葉二十四行,行大字二十壹,小字二十五。)《京本附釋音纂圖互註重言重意周禮》十二捲,見《天祿琳瑯》壹、《吳跋》、《陳跋》、《黃記》、《瞿目》、《陸續跋》。(跋有二部,壹雲宋刊巾箱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壹雲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壹,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宋巾箱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註周禮鄭註》十二捲,見《森誌》。(雲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或十五六字,註雙行,十八字。長三寸壹分,幅二寸。)《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註禮記》二十捲,見《森誌》、《楊譜》。(《譜》載:半葉十壹行,每行大字十九字,小註雙行。長三寸半,寬二寸半。)《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禮記》二十冊,見《丁誌》。(雲宋刊本,存捲九玉藻、明堂位,捲十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兩捲。)南宋麻沙本《纂圖互註禮記》二十捲,《禮記舉要圖》壹捲,見《陸誌》。(雲每半葉十壹行,每行二十壹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鄭註下附陸氏釋文,釋文之後為重言重意。“讓”字闕筆,蓋孝宗時刊本也。)《京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捲,見《天祿琳瑯》壹、陳編《廉石居記》、(雲序後有“紹定庚寅垂裕堂刊”。)《莫錄》。(雲南宋本,半葉十壹行,行大二十字,小二十壹字(小字雙行)。)《監本纂圖春秋經傳集解》三十捲,見《丁誌》。(雲附釋文,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夾註小字,行二十四字。中有重言重意似句互註諸例,俱加方圍。)《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論語》二十捲,見《楊譜》。(《譜》載: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四五字。)子有《纂圖互註荀子》二十捲,見《天祿琳瑯》二、(雲標題為纂圖互註,書中於亻京註外又加重意重言互註諸例。)《孫記》、(雲宋版,重意重言俱用墨蓋子別出,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壹字。)《吳跋》、(雲元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大字二十壹,小字二十五。)《陸誌》、《陸續跋》。(雲行款字數皆與《互註重言重意道德經》同。德輝按:《續跋》宋槧本《纂圖互註老子道德經》,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壹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纂圖互註揚子法言》十捲,見《孫記》、(雲重意重言互註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壹字。)《瞿目》、(雲元刊本。)《丁誌》、(雲元刊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森誌》、(雲明代覆元刊本,每半版十壹行,行二十壹字,註二十五字。凡重言重意互註,皆以白字為識別。)《陸誌》、《陸續跋》。《纂圖互註老子道德經》二捲,見《孫記》、(雲宋版,捲中有重意重言互註,用墨蓋子別之。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壹字。)《吳跋》、(雲宋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三。德輝按:此別壹宋刻,故與《孫記》不同。)《瞿目》、(雲元刊本,書中句字與經籍相合者,標出之為互註。)《莫錄》、(雲巾箱本,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德輝按:此又別壹元刊本。)《陸誌》、《陸續跋》。(雲宋槧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壹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其書先河上公註,次解,“解曰”二字以黑質白章小字別之。次互註,“互註”二字以黑質白章小字別之。次音釋,以圜圍之。次重言重意,以黑質白章大字別之。音切皆本陸氏釋文而不全錄。所稱“解曰”者,不著作者姓名。遍考各註,乃知出林希逸《[C160]齋老子口義》。)《纂圖互註南華真經》十捲,見《天祿琳瑯》二、《孫記》、(雲宋版,重意重言互註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壹字。陸德明音義。)《瞿目》、(雲元刊本,附刻陸氏音義於註中。)《丁誌》、(雲元刊本,蓋宋時麻沙本而元代重刻之。)《陸誌》、《森誌》。(雲明初依閩中元版重雕,重言重意附釋音,每半闆十壹行,行二十壹字。)《纂圖互註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八捲,見《天祿琳瑯後編》五、(雲建陽麻沙本。)《孫記》。(同前。)《纂圖互註文中子》十捲,見《吳跋》、(宋本,與前《纂圖互註老子》同。)《孫記》。(同前。雲:“自《老子》以下巾箱本六子,皆南宋坊間所刻。據《法言》序後木印,纂圖互註監本大字止有四子。後改巾箱本,又添入重言重意,暨《列子》、《中說》,共為六子。此冊六子猶全。”)大抵經有七而子則四。(《四庫全書提要。子雜傢存目》,《五子纂圖互註》四十二捲,雲:“宋龔士Ι編,是書於《老子》用河上公註,凡二捲。於《莊子》用郭象註,附以陸德明音義,凡十捲。於《荀子》用楊亻京註,凡十捲。於《揚子法言》用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秘、司馬光五傢註,凡十捲。於《文中子中說》用阮逸註,凡十捲。每種前各有圖,而於原註之中增以互註,多引五經四書及諸子習見之語,未能有所發明。其於《文中子》則並無互註,體例殊未畫壹。”德輝按:《文中子》為後加,故體例獨異。)《儀禮》、《孟子》非場屋所用,故置之。老、莊、荀、揚外,加入《列子》、《文中子》,亦出當時坊估重刻之雜湊,非原有也。

○宋刻書之牌記宋人刻書,於書之首尾或序後、目錄後,往往刻壹墨圖記及牌記。其牌記亦謂之墨圍,以其外墨闌環之也。又謂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後,書坊刻書多效之,其文有詳有略。詳者,如宋刊《春秋經傳集解》三十捲,捲末有墨圍識語八行雲:“謹依監本寫作大字,附以釋文,三復校正刊行,如履通衢,了亡室(”室“當為”窒“之訛。)礙處,誠可嘉矣。兼列圖表如捲首,跡夫唐、虞、三代之本末源流,雖千載之久,豁然如壹日矣,其明經之指南歟。以是衍傳,願垂清鑒。淳熙柔兆灘中夏初吉,閩山阮仲猷種德堂刊。”(按:“柔兆灘”為丙申,孝宗淳熙三年。)見《楊譜》、《繆續記》。壹、宋刊《東萊先生詩律武庫》三十捲,前集有碑牌四行雲:“今得呂氏傢塾手校《武庫》壹帙,用是為詩戰之具,固可以掃千軍而降敵。不欲秘藏,刻梓以(原空)諸天下。收書君子,伏乞詳鑒。謹咨。”見《黃記》、《陸誌》。壹、宋刊本《後漢書》壹百二十捲,目錄後有木記雲:“本傢今將《前後漢書》精加校證,並寫作大字,鋟版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傑,伏望炳察。錢唐王叔遠謹咨。”見《楊錄》。壹、宋刊本《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五十捲,目錄後有碑牌雲:“麻沙鎮水南劉仲吉宅,近求到《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五十捲,比之先印行者增三分之壹。不欲私藏,庸木以廣其傳,幸學士詳鑒焉。乾道端午識。”見《楊錄》。壹、宋麻沙本《纂圖互註揚子法言》十捲,後有木記雲:“本宅今將監本《四子》纂圖互註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茲無訛謬,謄作大字刊行。務令學者得以參考,互相發明,誠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謹咨。”見《陸續跋》、《陸誌》、《瞿目》。(並雲元刊本,《陸誌》脫“謹咨”二字。按此宋季麻沙坊本,建安下脫刻人姓名,因版轉鬻他人,故爾剜去。《四庫存目》子部雜傢《纂圖互註五子》,亦雲宋刊本。)此皆文之詳者也。略者,如宋刊本《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十捲,末有墨圖記雲:“萬捲堂作十三行大字刊行,庶便檢用,請詳鑒。”見《瞿目》。(宋刊殘本。)宋建安魏仲立刻《新唐書》二百五十捲,目後有牌記雲:“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詳察之。”見《繆記》。此文之至簡者,然未若蔡琪刻《後漢書》壹百二十捲,目錄後有碑牌雲:“時嘉定戊辰季春既望,蔡琪純父謹咨。”見《黃書錄》。其牌記不言事實,但紀年月,而亦曰謹咨,則誠不知其取義。大抵此類木記牌識,見於坊肆刻本為多。其近於官刻者,有宋刊本胡致堂先生《讀史管見》八十捲,目後刻有長木記四行雲:“時淳熙壬寅中夏既望,刊修於州治之中和堂。奉議郎簽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兼南外宗正簿賜緋魚袋胡大正謹識。”見《陸誌》。此亦僅記刻書年月姓名之例而識之,與“咨”義正不同。然則蔡琪刻《兩漢書》,僅記年月姓名而亦曰“咨”者,偶爾效顰,未之深考耳。以後元明坊刻,見於各傢目錄題跋者,大要不出此詳略二牌。今但舉宋刻為例,餘皆不具錄焉。

○宋刻本壹人手書宋時刻書,多歐、柳、顏體字,故流傳至今,人爭寶藏。然當時有本人手書以上版者。《瞿目》有宋刊本吳說編《古今絕句》三捲,後自跋雲:“手寫壹本,鋟木流傳,以與天下後世有誌於斯文者共之。”《陸誌》有宋嶽珂《玉楮詩稿》八捲,後自記雲:“此集既成,遣人謄錄,寫法甚惡俗不可觀。欲發興自為手書,但不能暇。二月十日,偶然無事,遂以日書數紙。至望日訪友過海寧,攜於舟中,日亦書數紙。迨歸而畢,通計壹百零七版。肅之記。”按肅之,珂字也。又有楊次山《歷代故事》十二捲雲:“宋刊宋印本,其書乃次山手書付刊,書法娟秀可喜。”《張誌》有《文苑英華》壹千捲,後有記雲:“吉州致政周少傅府,昨於嘉泰元年春,選委成忠郎新差充筠州臨江軍巡轄馬遞鋪權本府使臣王思恭,專壹手抄《文苑英華》,並校正重復,提督雕匠,今已成書,計壹千捲。其紙劄工墨等費,並係本州印匠承攬,本府並無幹預,今申說照會。四年八月壹日權幹辦府張時舉具。”此以壹人之力寫千捲之書,較之肅之自書己集,尤為難得。惜陸所藏為傳鈔本,今並售之東瀛。使當時有壹捲之存留,不知藏書傢於宋版甲印上,更將以何字別之。惜乎其不傳也。

○宋刻書著名之寶宋闆書自來為人珍貴者,壹《兩漢書》、壹《文選》、壹《杜詩》,均為元趙文敏鬆雪齋故物。《兩漢書》牒文前葉有文敏小像。明時歸王州世貞,跋稱:“班、範二《漢書》,桑皮紙白潔如玉,四傍寬廣,字大者如錢,絕有歐、柳筆法。細書絲發膚致,墨色精純,奚、潘流沈。蓋自真宗朝刻之秘閣,特賜兩府。而其人亦自寶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觸者,當是吳興傢物。入吳郡陸太宰,又轉入顧光祿,失壹莊得之。”後歸錢氏絳雲樓,後有謙益跋,稱:“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二十余年,今年鬻之四明謝象三。床頭黃金盡,生平第壹殺風景事也。此書去我之日,殊難為懷。李後主去國,聽教坊雜曲揮淚別宮娥壹段,淒涼景色,約略相似。”又跋雲:“景山李維柱,字本石。本寧先生之弟也,書法模顏魯公。嘗語余,若得趙文敏傢《漢書》,每日焚香禮拜,死則當以殉葬。余深愧其言。”二跋載《初學集》。又跋稱:“趙吳興傢藏宋槧《兩漢書》,王州先生鬻壹莊,得之陸水村太宰傢。後歸於新安富人,余以千二百金從黃尚寶購之。崇禎癸未,損二百金售諸四明謝氏。今年遊武林,坦公司馬攜以見示,余聳臾勸亟取之。司馬傢插架萬簽,居然為壓庫物矣。”此跋末題戊戌孟夏,蓋在順治十五年矣。乾隆時進入內府,甲子禦題雲:“雕鐫紙墨,並極精妙,實為宋本之冠。”又《文選》亦在內府,二十三捲後有吳興小行楷書跋雲:“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嚥皆作清冷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鐙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亦有州跋雲:“余所見宋本《文選》,亡慮數種。此本繕刻極精,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舊為趙承旨所寶。往見於同年生硃太史傢,雲得之徐太宰所。幾欲奪之,義不可而止。”又有萬歷甲戌人日王稚登書雲:“此本紙墨鋟摹,並出良工之手,政與瑯琊長公所藏《漢書》絕相類。《漢書》有趙魏公小像,此書有公手書,流傳至今僅三百年,而捲帙宛然。今歸硃司成象玄,出示諦賞。此本視《漢書》,亦猶蜀得其龍吳得其虎矣。”又董其昌跋雲:“顏真卿書送劉太沖序後,有‘宋四傢書派皆宗魯公’之語,則知北宋人學書,競習顏體,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鐫手於整齊之中寓流動之致,洵能不負佳書。至於紙質如玉,墨光如漆,無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為上品。”乾隆禦題雲:“此書董其昌所稱與《漢書》、《杜詩》鼎足海內者也。紙潤如玉,南唐澄心堂法也。字跡精妙,北宋人筆意。《漢書》見在大內,與為連璧,不知《杜詩》落何處矣。”按《天祿琳瑯》目載宋版書甚多,而禦題又雲若此者,亦不多得。嘉慶二年,武英殿災,目載之書同歸壹燼,神物久歸天上。留此題跋,可見宋本書之精妙,古今人之愛護,心理相同。《文選》今尚有明袁仿宋裴氏本,國朝胡克傢仿宋尤丞相本,可作虎賁中郎。《漢書》則形影無存,尤令人追思無已矣。

○宋刻書字句不盡同古本藏書貴宋本,人人知之矣。然宋本亦有不盡可據者,經如《四書》硃註本,不合於單註單疏也。其他《易》程傳、《書》蔡傳、《詩》集傳、《春秋》胡傳,其經文沿誤,大都異於唐、蜀《石經》及北宋蜀刻。宋以來儒者但求義理,於字句多不校勘。其書即屬宋版精雕,隻可為賞玩之資,不足供校讎之用。南宋刻書最有名者,為嶽珂相臺傢塾所刻《九經三傳》,別有《總例》,似乎審定極精。而取唐、蜀《石經》校之,往往彼長而此短。(唐《石經》在西安。蜀《石經》有《毛詩傳箋》捲壹捲二殘本,刻入陳宗彜《獨抱廬叢書》。《左傳》杜註殘本、《公羊》何氏解詁殘捲、《穀梁》範寧集解殘捲,舊藏福山王文敏所,後歸他氏。繆藝風老人曾取以校註疏本,義長者最多。又黎庶昌《古佚叢書》中刻《爾雅》郭註三捲,原本亦出蜀《石經》,勝於宋元諸刻。)故北宋蜀刻諸經之可貴者,貴其源出唐、蜀《石經》也。宋本中,建安余氏所刻之書不能高出俗本者,為其承監本、司、漕本之舊也。至於史、子,亦以北宋蜀刻為精。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見於各藏書傢題跋所稱引者,固可見其壹班。子如《荀子》,熙寧呂夏卿刻本,勝於南宋淳熙江西漕司錢佃本。《世說新語》北宋刻十行本,註文完全,勝於南宋陸遊本。此固未可概以為宋刻而遂壹例視之,不復知辨別也。

○宋刻書多訛舛王士禎《居易錄》二雲:“今人但貴宋槧本,顧宋闆亦多訛舛,但從善本可耳。如錢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參’詩,從宋刻作‘兩腳但如舊’,而註其下雲:陳本作‘雨’。此甚可笑。《冷齋夜話》雲:老杜詩‘雨腳泥滑滑’,世俗乃作‘兩腳泥滑滑’。此類當時已辨之,然猶不如前句之必不可通也。”吾謂不特此也。如盧文召《抱經堂文集》所跋《白虎建德論》,宋刻二捲本開捲即訛“通德”為“建德”。《陸誌》載宋刻任淵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註》二十捲,前序稱紹興鄱陽許尹敘,紹興下脫年月。均為可笑。又《陸跋》宋本《王右丞集》十捲雲:“捲六末有跋,凡七十餘字,為元以後刊本所無。捲五《送梓州李使君》‘山中壹半雨’,不作‘山中壹夜雨’,與《敏求記》所記宋本同。惟捲二《出塞作》,脫二十壹字,不免白璧微瑕耳。”然如此類,豈僅微瑕,實為大謬。《錢日記》載宋蔡夢弼刻《史記》,目錄後題識稱“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七月“月”字,為“年”之訛。《繆續記》載宋阮仲猷種德堂本《春秋經傳集解》,前牌子方印文“了無窒礙”,“窒”誤作“室”。此雖小誤,則其校讎不善可知。且又安知書中如此類者,不為佞宋者所諱言乎。古今藏書傢奉宋槧如金科玉律,亦惑溺之甚矣。《陸續跋》有宋槧宋印建本《北史》壹百捲,雲:“光宗時刊本,紙白如玉,字體秀勁,與福建蔡氏所刊《草堂詩箋》、《史記》、《陸狀元通鑒》、《內簡尺牘》相似,當亦蔡行父文子輩所刊。校讎不精,訛羼所不能免,在宋刊中未為上乘。”《陸誌》有《管子》二十四捲,為陸敕先貽典校宋本,其後跋雲:“古今書籍,宋闆不必盡是,時闆不必盡非。然較是非以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時刻之是者無六七,則寧從其舊也。余校此書,壹遵宋本,再勘壹過,復多改正。後之覽者,其毋以刻舟目之。康熙五年歲次丙午五月七日,敕先典再識。”然則前輩校書,並不偏於宋刻,是又吾人所當取法矣。

○宋刻書行字之疏密蕭山王端履(晚聞先生宗炎子,嘉慶甲戌翰林。)《重論文齋筆錄》五雲:“或謂余曰,宋人刻書,每行字數如其行數。如每葉二十行,則每行各二十字;每葉二十二行,則每行各二十二字。此亦不盡然。如《錢竹汀日記鈔》所載宋闆《儀禮註》,每葉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漢書》,每葉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司馬溫公集》,每葉二十四行,行二十字;宋刻《史記》,每葉二十六行,行二十五字;又壹本每葉十八行,每行十六或十七字;宋刻《列子》,每葉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略舉壹二,餘不備載。)則其說不足據矣。近日書賈,無不作偽以欺世,新進後生皆當慎之。”又小註雲:“先君嘗言,書賈惟吾可與周旋,爾等慎無與交,未有不被其愚弄者。不特書賈也,即同學中如何夢華元錫、趙晉齋魏輩,亦莫不沾染其習氣。小瑯仙館藏書,皆伊二人代購,恐將來半是不全之本也。嗣後何、趙以書來售,余皆婉辭謝之。”按王氏雲雲,門外語也。宋本行字兩較,不甚參差。以全版計算,行多少二字似覺相懸,以半版計數,則出入僅壹二字而已,於行式無損也。況彼所據《錢記》所載,乃宋本之少者乎。版片壹事,自為專門,文章傢言向多隔膜之語。如《陸誌》宋蜀大字本《三蘇先生文粹》七十捲,末有李申耆先生手跋雲:“此書有宋刊密字本,絕精美。此本疏朗,乃宋刊之別體,明時東雅堂、奇字齋所依仿也。補寫諸捲,雅潔足以相稱。珍賞傢之於古書,如君子善成人美如此。李兆洛過眼因識。”按李氏舉奇字齋與東雅堂並論,亦非能識闆刻之言。東雅堂出自宋廖瑩中世彩堂,字體不如原刻之工,而行款壹仍舊式。若奇字齋刻雖精美,字體扁方,不如《韓集》之勁古。余藏其《王右丞文集》及《王右丞詩集補註》二種,所見《補註蒙求》壹種,皆自出心裁,非仿宋也。至所摘何夢華、趙晉齋之事,此類行徑亦寒謀生之常。壹代巨公如畢鎮洋、阮文達諸公,何嘗不精於賞鑒,而必假手於門生門客,豈非別有用意乎。近世宜都楊惺吾守敬,前則依黎蒓齋星使於日本,後則依南皮相國於鄂中,殆亦士人之習慣。與其為錢遵王、季滄葦壹輩人之刻薄,毋寧為畢、阮、黎、張諸公之渾涵;與其為杭堇浦床下積青銅錢,又不如汪容甫以鑒別字畫分鹺使鹽估之膏腴,為取所當取也。宋闆書,行少者每半葉四行,行八字;(如寶五年陳蘭森所刻《幹祿字書》。)行多者每半葉二十行,行二十七八字至三十字不等。(南宋刻《九經》白文。)吾友江建霞標,著有《宋元行格表》二捲,余為校補,刻於長沙,言版片者當奉為枕中鴻寶也已。

○宋刻書紙墨之佳先文莊公《水東日記》十四雲:“宋時所刻書,其匡廓中摺行中,上下不留黑牌,首則刻工私記本闆字數,次書名,次捲第數目,其末則刻工姓名以及字總數。余所見當時印本書如此。浦宗源郎中傢有《司馬公傳傢集》,往往皆然。又皆潔白厚紙所印,乃知古人於書籍,不惟雕鐫不茍,雖摹印亦不茍也。”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論藏書》雲:“藏書以宋刻為善。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跡。開捲壹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字畫不分粗細,較宋邊條闊多壹線。紙鬆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捲了無臭味。有種官券殘紙,背印更惡。宋闆書以活襯紙為佳,而蠶繭紙、鵠白紙、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粘褙宋書則不佳矣。”孫從添《藏書紀要》雲:“若果南北宋刻本,紙質羅紋不同,字畫刻手古勁而雅,墨氣香淡,紙色蒼潤,展捲便有驚人之處。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之矣。”按《天祿琳瑯》壹,宋版《周易》十捲雲:“是書不載刊刻年月,而字法圓活,刻手清整,且於宋光宗以前諱皆缺筆。琴川毛晉藏書,於宋本印記之下復加‘甲’字印,乃宋槧之最佳者。”又二,宋版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三十捲,元槧本,乾隆甲子禦題雲:“是書字體渾穆,具顏、柳筆意,紙質薄如蟬翼,而文理堅致,為宋代所制無疑。”又宋版《南華真經》十捲雲:“此書版高不及半尺,而字畫倍加纖朗,紙質墨光亦極瑩致。乾隆禦題雲:”蠅頭細書,紙香墨古,誠寶跡也。‘“又三,《新刊訓詁唐昌黎先生文集》四十捲、《外集》十捲、《遺文》壹捲:”捲壹下標’臨邛韓醇‘四字,《訓詁柳先生集》亦出醇手。書後有記,作於孝宗淳熙丁酉,稱’世所傳昌黎文公文,雖屢經名儒手,余昔校以傢集,其舛誤尚多‘雲雲,則醇為愈之裔可知。其傢在臨邛,當即蜀中所刊。宋葉夢得以蜀本在建本之上,觀此書字精紙潔,刻印俱佳,洵不誣也。“乾隆乙未禦題雲:”字畫精好,紙墨細潤,《天祿琳瑯》所貯《韓集》,當以是本為第壹。“又宋版姚鉉《唐文粹》壹百捲,北宋寶元二年臨安孟琪刻。乾隆禦題雲:”字畫工楷,墨色如漆。“觀此知有宋壹代文化之盛,物力之豐,與其工藝之精,斷非元以後所能得其仿佛。《黃記》校宋本《姚少監文集》六捲,前錄陸西屏寫《梅花草堂筆談》雲:”有傳示宋刻者,其文鉤畫如繡,手摸之若窪窿然。故出紹興守傢,其先副憲藏書也。問故,將質以償路符之費,且誡售者勿泄,有是哉。“此等宋刻,求之今日,誠如鳳毛麟角之希見。近年京師、滬瀆偶出壹宋季元初麻沙坊刻,動估千金。虎賁以代中郎,可充和璧,時無英雄,豎子成名。世間事何莫不然,豈獨阮籍有廣武之嘆哉。

○宋造紙印書之人《天祿琳瑯》二宋版類,《唐書》二百二十五捲:“嘉五年提舉曾公亮等奉敕刊印,紙堅致瑩潔,每葉有‘武侯之裔’篆文紅印在紙背者,十之九似是造紙傢印記,其姓為諸葛氏。考宣城諸葛筆最著,而《唐書》載宣城紙筆並入土貢。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亦稱好事傢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模寫,則宣城諸葛氏亦或精於造紙也。”《瞿目》宋刻《西漢文類》五捲殘本雲:“紙麵鈐‘清遠堂’三字硃記,當是南宋時紙鋪號也。”至建安余氏勤有堂之紙,遠在北宋初,迄於國朝乾隆時。經高廟諭閩督鐘音考查,而得其傢世造紙印書之人,洵楮墨之至榮,亦太平之佳話也已。

○宋印書用椒紙宋時印書紙,有壹種椒紙,可以辟蠹。《天祿琳瑯後編》三宋版類,《春秋經傳集解》三十捲杜預後序又刻印記雲:“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內曹掌典秦玉禎等奏聞,《壁經》、《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多為蠹魚傷牘,不敢備進上覽。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四年九月進覽。監造臣曹棟校梓,司局臣郭慶驗牘。”按此可考宋時進書之掌故。椒紙者,謂以椒染紙,取其可以殺蟲,永無蠹蝕之患也。其紙若古金粟箋,但較箋更薄而有光,以手揭之,力頗堅固。吾曾藏有陸佃《埤雅》二十捲,舊為汲古閣、季滄葦、陳仲魚諸傢收藏,每捲有諸人印記。相傳以為金源刻本,似即以此種椒紙印者也。又縣人袁漱六芳瑛臥雪廬散出殘書中,有《史記》表傳數捲,亦是此紙印成。色有黃斑,無壹蠹傷蟲蛀之處。是書今並歸吾架上,豈椒味數百年而不散歟。是皆與蝴蝶裝之粘連不解,歷久如新者,同壹失傳之秘制也。

○宋人鈔書印書之紙五代之季,江南李氏有國,造澄心堂紙,百金不許市壹枚。然其幅狹,不堪草詔。及李氏入宋,其紙遂流出人間。程大昌《演繁露》(九):“江南李後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後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歐公嘗得之,以二軸贈梅聖俞。梅詩鋪敘其由而謝之曰:”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壹枚。當時國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萎苔。但存圖書及此紙,棄置大屋墻角堆。幅狹不堪作詔命,聊備粗使供鸞臺。‘因梅詩以想其制,必是紙制大佳而幅度低狹,不能與麻紙相及,故曰’幅狹不堪作詔命‘也。然壹紙百金,亦已珍矣。“顧此紙本出江南,而江南反不甚用。宋王明清《揮麈後錄》雲:”李煜有國日,樊若水與江氏子共謀。江年少而黠,時李主重佛法,即削發投法眼禪師為弟子,隨逐出入禁苑,凡國中虛實盡得之。先令若水赴闕下獻下江南之策,江為內應。其後李主既俘,各命以官。江後累典名州,傢於安陸。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嘗為越州刺史,越有錢氏時書,正借本謄寫,遂並其本有之。及破江南,又得其逸書,兼吳越所得殆數萬捲。書多用由拳紙,方冊如笏頭,青縑為標,字體工拙不壹。《史記》、《晉書》或為行書,筆墨尤勁。“據此,則元叔江南人,不用澄心紙而用由拳紙,則澄心之不便用,概可知矣。又陳師道《後山叢談》雲:”余於丹陽高氏見楊行密節度淮南補將校牒紙,光潔如玉,膚如卵膜,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紙不逮也。“然則澄心徒有虛名,故北宋本書從未有用此紙印者,殆不獨幅狹不合用也。(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論藏書》雲:”余見宋刻大闆《漢書》,每本用澄心堂紙數幅為副。“是止用以副書,未嘗印書也。王世貞跋趙鬆雪藏《文選》雲”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恐是過譽之辭。乾隆禦題雲”紙潤如玉,南唐澄心堂法“,斯為得之矣。)當時又有壹種雞林紙,雞林即高麗。黃伯思《東觀余論》跋章草雞林紙捲後:”政和丁酉歲五月二十壹日,於丹陽城南第曝舊書,得此雞林小紙壹捲,已為人以鄭衛辭書盈軸矣。顧紙背尚可作字,因以索靖體書章草《急就》壹捲藏於傢,庶幾顏文忠牒背書槁舊事雲。“明張萱《疑耀》:”長睿得雞林小紙壹捲,書章草《急就》,余嘗疑之。幸獲校秘閣書籍,每見宋闆書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如治平《類篇》壹部四十捲,皆元符二年及崇寧五年公私文牒箋啟之故紙也。其紙極堅厚,背麵光澤如壹,故可兩用,若今之紙不能也。“當時張氏所見宋闆書式,亦雞林紙之類。又湖北蒲圻出紙,為當時鈔印書籍所尚。宋徐度《卻掃編》雲:”予所見藏書之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傢,其目至四萬三千捲。而類書之捲帙浩博,如《太平廣記》之類,皆不在其間。聞之其子彥朝雲,其先人每得壹書,必以廢紙草傳之,又求別本參校,至無差誤,乃繕寫之。必以鄂州蒲圻縣紙為冊,以其緊慢厚薄得中也。每冊不過三四十葉,恐其厚而易壞也。此本傳以借人及子弟觀之。又別寫壹本尤精好,以絹素背之,號鎮庫書,非己不得見也。鎮庫書不能盡有,才五千余捲。“陸遊《老學庵筆記》:”前輩傳書多用鄂州蒲圻縣紙,雲厚薄緊慢皆得中,又性與麵粘相宜,能久不脫。“按今蒲圻不聞產名紙,由拳即今嘉興,亦然。古今人物變遷,大率如此。南宋時則以撫州萆鈔紙為有名,周密《癸辛雜識》:”廖群玉《九經》本最佳,以撫州萆鈔紙、油煙墨印造,其裝褫至以泥金為簽。“當時廖氏選紙之精,獨重撫州萆鈔,可見此紙之勝於他產。吾向於丁雨生中丞日昌嗣君叔雅茂才惠康笥中,見所攜廖瑩中世彩堂刻《韓昌黎集》,紙不甚堅韌而光潔如新,墨若漆點,醉心悅目,如睹歐、褚法書。瑩中為似道客,不知所用亦萆鈔紙否。今撫州猶產紙,無此等工料矣。

○宋元刻本歷朝之貴賤宋元刻本,在明時尚不甚昂貴,觀毛《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所列之價目,在今日十倍而廉矣。中如宋版影鈔李鼎祚《周易集解》十本,價五兩。(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徐康《前塵夢影錄》雲,崇禎十三年,蘇城凈錢壹千值白銀五錢零,通行之錢止四錢五六。吾見明無撰人《啟禎記聞錄》二捲,又六捲,順治二年乙酉,新鑄順治錢七百文,當銀壹兩。)元闆《周易兼義》八本,價四兩。綿紙抄本《禮記集說》四十二本,價二十兩。名人墨抄,如秦酉巖手抄《太和正音譜》二本,價二兩。周公謹弁陽山房抄本《絳帖平》二本,價壹兩二錢。其余壹二本之抄本,皆三錢五錢。其中最貴者,宋闆影抄《杜工部集》十本,價三十兩。《宋詞壹百傢》精抄,價壹百兩。然宋詞壹傢合壹兩,仍不為貴。而當時人稱“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書於毛氏”,可見其收入時能出善價,故人稱之雲雲。若以書目所載數目論之,則售出時固未嘗壹索高值也。大抵明時宋元本書,本不十分昂貴。《天祿琳瑯後編》三,宋闆徐鍇《說文解字韻譜》五捲,捲後墨跡:“萬歷乙未年長至日,得於北京城隍廟,價銀十兩,子孫其世寶之。張誠父藏書記。”(其時銀價,每銀壹兩鑄錢六百九十文,市止每錢四百五十文換銀壹兩,見明賀仲軾《兩宮鼎建記》上,蓋記萬歷三十四年丙辰建乾清、坤寧兩宮工費之事。董斯役者賀盛瑞,時為營繕司郎中,即仲軾父也。)可見當日宋本書價不過如斯而已。明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壹百二十九捲。)前後《漢書》後略雲:“余生平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誌》、《唐書》之類,過二千余捲,皆宋本精絕。最後班、範二《漢書》尤為諸本之冠,前有趙吳興小像,當是吳興傢物。入吳郡陸太宰,又轉入顧光祿,失壹莊而得之。”其書後歸錢謙益,《初學集》載跋略雲:“趙文敏傢藏前後《漢書》為宋槧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倉王司寇得之吳中陸太宰傢。余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棄二十余年,今年鬻之於四明謝象三。癸未中秋日書於半野堂。”以壹書而破中人之產,似乎近於好事,然裒然兩巨部,又重以文敏、州之藏,猶非太過。國初康熙時書價漸貴,王士禎《分甘余話》二雲:“趙承旨傢宋槧前後《漢書》,錢牧齋大宗伯以千二百金購之新安賈人。後售於四明謝氏,後又歸新鄉張司馬坦公。康熙中有人攜至京師,索價甚高。真定梁蒼巖大司馬酬以五百金,不售攜去,後不知歸誰何矣。”又《居易錄》(三十三。)雲:“《通鑒紀事本末》,宋刻大字,有尚寶司卿柳莊袁忠徹傢藏印及陸子淵、項子京諸印,浙江人攜至京師,索價百二十金,留二日而還之。”(是時銀價甚賤,《居易錄》九雲:近自洋銅不至,錢日益貴,銀日益賤。今歲屢經條奏,九卿雜議,究無良策。即每銀壹兩抵錢壹千之令,戶部再三申飭,亦不能行。)錢遵王《敏求記》雲:“李誡《營造法式》三十六捲,以四十千從馮魚山購歸。”《黃記》:“《賓退錄》十捲校宋鈔本,王聞遠跋:”今康熙六十有壹年歲壬寅孟夏,書估王接三持宋槧五冊來,索價十金。無力購之,留案二日,扃戶屏客,細加校勘。‘“此由國初至康熙末年書價之可考者。至乾嘉時,宋元舊本多為有力者收藏,其價已過康熙時十倍。(錢泳《履園叢話》舊聞類銀價壹則雲:乾隆初年,每白銀壹兩,換大錢七百文,後漸增至七二、七四、七六至八十、八十四文。余少時每白銀壹兩,亦不過換錢八九百文。嘉慶元年,銀價頓貴,每兩可換錢壹千三四百文,後又漸減。近歲洋錢盛行,則銀錢俱賤矣。)今以諸傢題跋考之,惟《黃記》多詳載。《記》中如宋余仁仲《公羊解詁》十二捲,價壹百二十兩;宋闆《春秋繁露》十七捲,價百兩;硃竹曝書亭藏本《輿地廣記》三十六捲,價壹百二十兩;《新定續誌》十捲,價三十兩;宋本《吳郡圖經續記》三捲,價五十兩;宋刻《歷代紀年》十捲,價二十兩;殘宋本章衡《編年通載》四捲,價四十兩;宋本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捲,價二十四兩;宋本《新序》十捲並宋小字本《列子》八捲,共價八十兩;北宋本《說苑》二十捲,價三十兩;校宋本《新序》十捲,值番餅四十二枚;宋本《管子》二十四捲,價壹百二十兩;宋本《棠陰比事》壹捲,價番餅十四枚;宋本《史載之方》二捲,價三十兩;舊抄本《緯略》十二捲,值十二番;舊抄本《珩璜新論》壹捲,值番銀七餅;殘宋本《太平禦覽》三百六十捲,價二百四十兩;宋本《陶靖節詩註》四捲,價百金之大半;宋本《三謝詩》三捲,價十六兩;宋本《王右丞集》十捲,價壹百二十兩;宋本《孟浩然集》三捲,以京闆《佩文韻府》相易,貼銀十四兩;宋本《甲乙集》十捲,價十六兩;宋本《硃慶餘集》不分捲,《目錄》五葉、《詩》三十四葉,價番銀十圓;宋本《唐女郎魚玄機集》壹捲十二葉,價五番;校宋本《林和靖詩集》四捲,價四兩;宋本《溫國司馬文正公集》八十捲,價壹百六十兩;宋本《參寥子詩集》十二捲,價三十兩;元本《吳禮部集》二十捲,價三十兩有奇;金本《中州集》十捲,價五十兩;元本《東坡樂府》二捲,價三十兩;元本《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十捲,價五十壹番。又《續記》中,如錢穀手抄《遊誌續編》不分捲,價二十兩;影宋抄本《韓非子》二十捲,價三十兩;宋本《鑒誡錄》二冊,價番錢三十三圓;明活字本《曹子建集》十捲,價十兩;宋本《[[嘉集]]》十五捲,價四十兩;宋本《渭南文集》五十捲,價五十兩。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殘本六捲,跋雲:”僅存三冊,索值六十金,中人須酬十金,余未及還價而罷。仲冬尚在某坊,問其直,元易為洋矣。今日遂與議易,給以番餅二十枚,以他書貼之,合四十兩。細點葉數共計壹百四十四番,合每葉青蚨壹百九十五文。近日書直昂貴,聞有無錫浦姓書賈持殘宋本《孟東野集》,索直每葉元銀二兩,故余戲以葉論,此書猶賤之至者也。“又《再續》,宋本《魏鶴山集》壹百二十捲,價六十兩。又《書錄》宋本《楊誠齋易傳》二十捲,五柳居主人雲昔年某王府許以二百金購此書,又壹宋本硃叔英跋索值壹百六十金。北宋本《漢書》雲:”余之得此,用硃提二百五十金。“宋本《李翰林全集》三十捲,以壹百五十金得之繆氏。(德輝按:此即繆曰芑仿宋刻李集之原本。)此外陳《經籍跋文》載影宋本《周易集解》:”《汲古閣秘本書目》以此居首,價銀五兩,余以三十金購之,較原價已加五倍。“宋本《爾雅疏》,以白金四十兩購之。顧廣圻批《讀書敏求記》,《淮南鴻烈解》二十壹捲雲:”宋闆,歸黃蕘翁,維揚得來,元八十兩。“嚴久能元照《悔庵集》書手錄《儀禮要義》宋本後,略雲:”此書載於《聚樂堂書目》,硃錫鬯所未見者。予才弱冠,好宋刻書。杭州汪氏藏宋刻本二十冊,索值五百金。予必欲得之,求之急,議價二十六萬錢。議即定,顧無以得如幹錢,乃盡買傢所有書得錢畀之。年來資用日絀,度此書不能長為吾有,又寫此本校而藏之。“此乾嘉時書價見於記錄之可考者也。(嘉慶十七八年,銀價每兩九百文內外,見張廷濟壬申、癸酉兩年《日記》。)至近時,宋闆書本日希見,以吾見聞所及,張南皮以三百金購宋闆《詩經硃子集傳》,徐梧生以三百金購北宋本《周易正義》,(道州何氏所藏。)此在光緒甲乙間事。年來北京拳亂以後,舊本愈稀。故傢所藏,頗罹兵劫。猶聞京師書估以五百金售宋人李璧《雁湖集》,(醴陵文氏所藏,海內孤本也。)貴池劉某以番餅四百圓得汲古舊藏宋本《孔子傢語》,縣人袁思亮以三千金購宋牧仲、翁潭溪所校殘宋本《施註蘇詩》。鬧富爭奇,視古書如古玩,此亦可以觀世變矣。

註: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6年1月1日之前出版。(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通知火了!涼菜攤打折慶祝女兒考上理想大學

“為慶祝女兒考上理想的大學

凡購買小菜者8.8折

僅限三天,6月28日結束”

近日,浙江金華市區曙光菜場

壹傢涼菜攤掛出的打折通知熱傳

不少人好奇

8.8折的折扣也沒有很低

連續三天打折也沒有多久

考上的理想大學

究竟是多理想?

曙光菜場七號攤位

屬於模範夫妻吳爸吳媽

他們的女兒吳同學

考出了705分的高分

即將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不是想炫耀什麽,三天夠了”

吳爸吳媽的攤位不難找

曙光菜場東邊門進去

左手邊第二傢就是

如果妳找不到

隨便在菜場里找個攤主問壹下

“7號攤位”或是“女兒考得特別好的那個”

分分鐘都能比劃出壹個精準路線圖

這是壹個小小的攤位

前方桌上整齊擺著20多種涼拌菜

後麵靠墻壹個操作臺

正後方壹個大型冷風機壹放

能站人的空間已經不大

說起貼通知的初衷

吳媽說,“不是想炫耀什麽

就是很高興,非常非常高興

想通過這種方式

表達壹下心里的激動。”

至於為什麽是8.8折?

她說“8”吉利呀

而且確實也是小本經營

利潤沒那麽高。

那為什麽隻限三天呢?

她說熱度總會過去的

生活也總要歸於平淡,三天夠了

“好多人來恭喜我

說女兒這麽有出息,不用這麽辛苦

等著享福就行了,但我不這麽想

女兒這次確實考得不錯

但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上午9點半

正是菜場里人多的時候

吳媽的攤位前

顧客是壹波接著壹波

她利索地壹壹裝盒打秤再打上88折

不知情的顧客知曉為什麽打折後

往往是壹聲驚嘆加壹聲恭喜

整個攤位前喜氣洋洋

吳傢女兒考出好成績的消息

成了整個曙光菜場的大喜事

25日下午,高考分數出爐

26日中午,曙光菜場管理方

就在經營戶交流群里發布了消息

還通過菜場廣播將喜訊廣而告之

“知道她女兒成績好,不知道這麽好。”

曙光菜場財務小毛說,

那天聽到廣播她都激動了壹上午

“清華北大這種平時都是新聞里看看的,

這次居然就在身邊。”

在小毛眼中,吳媽吳爸都是很開朗的人

在市場里這麽多年

跟旁邊攤主們相處得都很好從不紅臉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

每天吳爸都接送吳媽開攤收攤,

“真的是每天,感情特別好。”

菜攤攤主章衛兵說

“他們夫妻倆很和善

在村里口碑也很好

從沒聽他們吵架或是罵孩子。”

他還“爆料”吳爸爸在傢不光做涼菜,

還給壹傢人燒飯、洗衣服,是模範丈夫

吳媽也笑著回應:

“我們就是夫唱婦隨

連出去逛街都壹起。”

“妳負責好好學習

其他的交給我們”

聽說吳同學考上了清華大學

好多人都來問:

怎麽教的,女兒這麽棒?

“我初中畢業,她爸爸小學畢業,

學習上我們壹點都幫不上,

唯壹能做的就是需要的時候

接送壹下,再送點吃的去學校,

學習上最要感謝老師們

他們給了很多幫助。”

為了多賺些錢

以前吳媽壹天要跑兩個地方

早上在曙光菜場擺到11點半

下午擺到九中旁邊

這樣的作息,根本顧不上女兒

吳爸爸記得很清楚

女兒考上私立初中時

聽說壹學期學費要壹萬多元

懂事的女兒怕傢里負擔太重

提出改去公立初中

“我跟她說,妳就負責好好讀書

錢的問題交給我們

我們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就行。”

雖然在女兒麵前說得斬釘截鐵,

但吳爸說,初中那幾年,

傢里收入真的僅夠供女兒讀書

我們壹定做妳最堅強的後盾

44歲的吳爸爸說

自己15歲就出來賺錢討生活

講不出什麽大道理

跟女兒說得最多的就是

“別有壓力”

“不要怕,慢慢來”

“無論有什麽想法

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我們壹定做妳最堅強的後盾”

所以從小到大

女兒有任何小心事

都願意跟他們說

女兒要去北京上大學了

當被問起想要叮囑些什麽時

吳爸說,“註意安全

出去要找同學閨蜜壹起”

壹旁的吳媽媽

則突然紅了眼眶

轉身走到了攤位里

看到低調的“理想大學”

溫馨有愛的壹傢人

網友紛紛給這傢人點贊

父母不易

孩子爭氣

祝小吳同學前程似錦

祝吳爸吳媽幸福甜蜜

新華每日電訊微信綜合整理自新華每日電訊視頻號、金彩雲客戶端、澎湃新聞、網友評論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百傢姓姓氏圖騰(十壹)排名101-110姓氏起源及專屬頭像

百傢姓姓氏圖騰(十壹)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1位龐姓:

【釋義】龐是由“廣”和“龍”組成的會意字。龐,高屋,從“廣”,“龍”作聲韻。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廣是屋,而有壹對刺,本義是依山崖建造的高樓大廈。
【起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公高是周初著名政治傢。商末他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畢公高被封於畢(今陜西鹹陽),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為“周初四聖”之壹。畢公高賜封其支庶之子於龐鄉(今河南南陽),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得姓始祖:畢公高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2位樊姓:

【釋義】樊,本義是馬負過重,止而不前。樊字的上部像籬笆或用來關鳥獸的籠子之形,引申有籠子圍欄之義,即籬笆之義。
【起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孫仲峬的封地,以封邑為氏。周文王子虞仲有孫名仲峬,輔佐周宣王姬靜南徵北戰,使周王朝統治的疆域不斷擴大,號稱“宣王中興”。姬仲峬亦稱樊仲甫、樊仲,是魯獻公姬具的第二子,在周王室為卿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子孫以先祖封邑為氏,即樊氏。
得姓始祖:樊仲峬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3位蘭姓:

【釋義】蘭,本義是蘭草,即香草。,也稱澤蘭。多年生草本,菊料,有香味,全草可供藥用。
【起源】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陜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壹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壹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余味無窮,不久即產下壹子,遂將其取名為“襖”急。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澳”鹵,史稱鄭穆公。子孫以名為氏,稱蘭氏。
得姓始祖:鄭穆公(公子蘭)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4位股姓:

【釋義】股,謂近轂者也。《註》股,磬之上大者也。

【起源】漢時西域小國後車右將股鞮,見莊鼎彜《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又,漢有股紫陬。又磬上亦有股。《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其博為壹,股為二,鼓為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股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後裔分布:河南、山西等地。其姓據第四次人口普查及洪洞大槐樹祭祖堂登記簿統計,河南、山西等地有股姓,為大槐樹移民後裔。

得姓始祖:股鞮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5位施姓:

【釋義】施,為旗幟飄動之狀。
【起源】西周初,周武王弟之周公姬旦受封建立魯國(都今山東曲阜),因周公留京師輔佐武王、成王,由周公長子伯禽就封,傳到第14位國君名弗湟,是為惠公。魯惠公於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23年在位,其子名尾,字施父,施父的5世孫孝叔以祖輩的字為姓氏,即施氏。
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今湖北恩施),大約在商代國亡,子孫以國為氏,是最早的施氏。

得姓始祖:施父(魯國大夫)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6位陶姓:

【釋義】陶是從“匋”和“阝”演化而來的。古時候,匋就是現在的陶器,是瓦器,是從土窯里用火燒制而成。
【起源】古代制陶器的工匠及掌管制陶的官,以技藝為氏,即陶氏。周成王分給衛康叔殷民七族第壹是陶氏,說明陶氏形成於殷商都城壹帶。堯帝初居於陶(古濟陰,今山東定陶),以製作陶器為業,官名“陶正”,其地被後世稱為陶丘。後封於唐,為唐侯,故稱陶唐氏。在堯帝的後裔,以先祖原居地為氏,稱陶唐氏,後簡為單姓陶氏、唐氏。
得姓始祖:唐堯(陶唐氏)

2023百傢姓排名第97位洪姓:

【釋義】洪,從水、從共。從“水”,表明洪人生活在河道縱橫的水邊。
【起源】堯的臣子共工,任工師之職,後被流放於幽(今北京城西南)。他的後代先是姓共,後來又在共字左邊加水,成為洪姓,此支血緣始祖為共工。另壹支源於春秋時期。鄭武公之子、鄭莊公之弟叔段,因發動政變失敗,逃到共國(今河南輝縣),又稱共叔段。子孫先以共為氏,後又在左邊加水成為洪氏,此支血緣始祖為姬叔段。
得姓始祖:共工、姬叔段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8位翟姓:

【釋義】翟,雉也,即長尾山雞。翟是壹個會意字,從“羽”、從“隹”。“隹”表示鳥類。上麵壹個羽字表明此鳥有長長的羽毛,而且很好看。
【起源】黃帝軒轅氏的後代,以國名為氏。上古時,北方有翟族(後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的。春秋時,翟國滅於晉國,後來晉國又滅於韓、趙、魏三國,到戰國時,這三國又先後滅於秦國。在長期戰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為姓,逃奔遷居各地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封次子於翟(今河南洛陽),其後以邑為氏。
得姓始祖:軒轅、翟父鼎

2023百傢姓排名第109位安姓:

【釋義】安,安定、安靜之義,會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壹個房子裏面有壹女子,古人用“傢有女子即安定”。
【起源】黃帝之子昌意的二兒子名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今伊朗高原)。到了漢朝,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後,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向往佛學,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傢為僧。東漢桓帝劉誌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河南洛陽傳佛教,定居下來。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隨從入漢的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為姓,稱安氏。
得姓始祖:安清

2023百傢姓排名第110位顏姓:

【釋義】顏,“印堂也”。是人的臉上兩眉之間的地方。“顏”由“彥”和“頁”組成。“頁”是指人的頭,在甲骨文中與“首”字相近,作為部首以表示人的臉。
【起源】1、源於西周,陸終之後。陸終第五子曹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於邾(今山東鄒縣),建立邾國,為魯附庸國。邾挾之後夷父,字顏,稱邾顏公。邾國被楚國滅後,子孫以祖父的字為姓,稱顏姓。2、出自周公旦伯禽之後。周公的長子魯侯伯禽被封於魯。子孫被封在顏邑,以封邑為姓。
得姓始祖:顏回、伯禽

作者:admin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29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