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名字簡單大氣和女兒起名字大全2015

2024-04-10 22:53:35
八字起名網 > 八字起名 > 女兒名字簡單大氣和女兒起名字大全2015

壹朵花中綻放著壹個瑰麗的世界;壹片落葉訴說著壹段飛舞的旅程。美麗如詩的女孩,熱愛大自然的壹景壹物,從壹草壹木中也可以發現這世間的溫柔。溫柔本身這世間最美麗的語言,擁有這種語言的女子也壹定是最美麗的人。

願每壹位女寶寶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不負青春,被世界溫柔以待,於繁花似錦中享受生命的美好,於曲水流觴中感受藝術的雅趣,於字里行間感悟思想的深度。

今日子墨老師為傢人們帶來煜煜生輝的女子名字,每壹個都舒適安然,有沒有妳鐘意的呢?在評論區告訴我吧。

【 色音 】

寓意仙姿玉色,清音幽韻。出於元末明初·李穡《自賦》中的“綸音思潤色,彩服尚斕斑。”

【清螢】

寓意清雋出塵,螢螢可人。源於 《六言簡耘業》中的“露濕螢光愈熾,月斜蛩韻尤清。”

【奕寧】

寓意奕奕生輝,寧靜致遠。出處為《賀新郎·許遂寧奕生日》中的“遏天涯、浮雲不斷,鎮長秋色。”

【堇禾】

寓意新苗綠滿,生機盎然。出自白居易《喜雨》中的“圃旱憂葵堇,農旱憂禾菽。”

【檸夕】

寓意檸月清風,花晨月夕。

【幼微】

寓意若妳微笑,自得繁花。出於清·張英《子由寄懷子瞻...》中的“幼兒如琢玉,繡褓吹微香。”

【帷裳】

本意為車旁的帷幔,用作人名寓意端莊秀美,大方得體。取自《詩經·國風·衛風·氓》中的“水湯湯,漸車帷裳。”

【苒閱】

寓意生機苒苒,繁花似錦。出處為清·弘歷《駐蹕古泮池》中的“行館向所駐,六載閱苒荏。”

【覓清】

寓意去蕪存菁,激濁揚清。靈感源自元·劉處玄《驀山溪·七旬相近》中的“恩山愛海,火院鎮燒身,聞身健,覓清涼,壹任迷人毀。”

【心穎】

寓意蕙心紈質,聰穎靈巧。出處為南宋·王十朋《書小成室》中的“為人心盡同毛穎,與世交疏類孔方。”

費吳生(1883-1979)出生在蘇州,因此得名“吳生”,卻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他的英文名為George Ashmore Fitch,在華生活長達八十年,與民國政要郭秉文、張群、董顯光等皆為世交,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禮曾邀請他當主持人。不過,考慮到當時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費吳生推薦了好友余日章主持婚禮,但他和夫人傑拉爾丁·湯森(Geraldine Townsend Fitch,1892-1976)仍是蔣宋夫婦新婚後到傢中做客的第壹對外國人夫婦。

費氏來自壹個傳教士傢族,前後有十六位傢族成員在華傳教。費吳生的父親是在華北美長老會傳教士費啟鴻(George Field Fitch,1845-1923),曾任上海美華書館主任、《教務雜誌》總主筆等職。哥哥費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1873-1954)是杭州之江大學的聯合創校人並擔任校長十余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遭侵華日軍囚禁長達4年之久。父母的名望和良好人際關係幫助費吳生結識了壹批華人社會名流:宋嘉樹、王寵惠、王正廷、唐紹儀、伍廷芳、鄺富灼、趙錫恩、陳光甫、聶其傑……通過與這些人的密切接觸,費吳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波譎雲詭有深入的觀察。

費吳生與夫人傑拉爾丁

1979年費吳生去世後,其子羅伯特·麥克萊倫·菲奇(Robert McLellan Fitch) 代表傢族將費吳生夫婦生前保存、收集的檔案捐贈給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但由於缺乏整理、目錄不完善等原因,這批檔案湮沒在哈佛燕京浩瀚的館藏資料中,被了解和利用得很少。

2013年-2015年,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無意中發現了這批包含海量書信、日記、報告、文稿、照片等壹手資料的個人檔案,她敏銳地意識到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姜良芹教授參與南京大屠殺史料整理工作多年,而1937年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總幹事的費吳生正是日軍暴行的見證人、記錄者,是他冒險將相關資料和膠片帶到上海、帶回美國並公諸於世。事實上,此前學界對費氏的認識與研究也大都局限於此。然而這批檔案包羅萬象的內涵遠超想象,費氏夫婦漫長而豐富的人生歷程貫穿近壹個世紀,是近代中國、中美關係乃至亞太地區諸多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觀察者。

在國傢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哈佛燕京圖書館以及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支持下,姜良芹教授召集十余人的團隊先後前往哈佛閱讀檔案並重新編目,挑選出七萬頁資料製作成電子檔案,回國後繼續圍讀、討論、梳理、校對。歷經六年的整理與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終於以40冊的大部頭出版問世,引起學界的關註。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就費氏夫婦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傳教士在近代中國的角色、外來宗教與民族國傢的糾葛、國際非政府組織對近代中美關係的影響等問題對姜良芹教授進行了采訪。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

澎湃新聞:這批檔案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原名為“ 費吳生檔案 ”,您的課題組整理後認為應該定名為“費吳生夫婦檔案”,可見費夫人的角色舉足輕重。檔案中的費夫人是怎樣壹位女性?另外能否請您簡要介紹壹下檔案編選、整理、命名的原則?

姜良芹:費檔原來的正式名稱是“費吳生檔案(The George A.Fitch Papers)”。事實上,費檔中藏有近乎占據壹半體量的費夫人相關史料,經過整理以後,我們認為叫做“費吳生夫婦檔案”更準確。這壹新命名也得到了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認可,目前,在牠的網站上,已經采用這壹新名。

費吳生壹生經歷兩段婚姻,第壹任妻子艾伯塔·肯普頓(Alberta Kempton)於1919年因傷寒病逝,留下4名年幼的兒女。1923 年,經歷喪妻之痛的費吳生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同在中國從事基督教青年工作的傑拉爾丁。1924年6月30日,費吳生與傑拉爾丁在美國密歇根州舉行婚禮,從此夫唱婦隨,相守相助,譜寫了壹曲旅華傳奇。檔案中涉及兩位費夫人的史料,少量有關第壹任妻子的史料主要是出現在傢族史或傢族通信中,絕大多數為第二任妻子傑拉爾丁的史料,因此檔案中“費夫人”主要指第二任妻子傑拉爾丁。

傑拉爾丁·湯森,1892年9月9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壹個牧師家庭,1917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州阿爾比恩學院(Albion College),來中國前曾在美國中學擔任教師。家庭環境影響與個人性格使然,傑拉爾丁加入美國基督教組織衛理公會的青年人協會——務德會(Epworth League),從事青年團契活動。1919年,傑拉爾丁作為被務德會派往海外的第壹位女傳教士來到中國,擔任中國務德會理事長(秘書長)壹職,致力於在華發展青年團契工作。務德會青年團契的名言是“青年工作為青年” (Young People’s Work for Young People)。 傑拉爾丁為促進務德會青年工作在中國的發展,常年在外實地考察各地的青年工作情況,她的足跡踏遍中國東部的省份。為此,她寫了大量的遊記,介紹自己在各地的見聞、走訪的古跡名勝以及工作感言等,並以此作為工作匯報發回美國的母會。傑拉爾丁並非費吳生原配,卻是其漫長壹生的伴侶與摯友。

晚年的費吳生夫婦與蔣介石夫婦

在華期間,費夫人曾擔任多傢英文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包括《字林西報》 (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密勒氏評論報》(The China Weekly Review)等,她還活躍於上海的社交和教會工作中,積極參與上海地區婦女團體和教會婦女團體組織的各項活動。

由於費吳生夫婦與宋氏傢族私交已久,加之費夫人良好的文筆,從1930年代起宋美齡經常請她起草或修改英文文章。因為在中國的特殊經歷及地位,費夫人在美國亦成為具有壹定影響力的遠東問題專家,且壹生筆耕不輟,文著頗多。通過整理檔案,可以發現,費吳生夫人是壹位有熱情、有能力、有正義感的女性,例如在抗戰時期,費吳生夫人積極奔走,參與各種團體和社會活動,為宣傳中國抗日,呼籲美國民間援助中國,付出了很大的辛勞。

存放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費吳生檔案

費吳生傢族壹共保留了43箱費吳生夫婦檔案。最初,哈佛燕京圖書館將這批檔案按原來順序重新分裝於55個紙箱中,後又分為57箱進行存放。雖然各箱所收檔案的內容都與中國相關,但在整理初期,課題組成員即發現,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公布的檔案清單中,每箱檔案的原始名稱,有的並不能涵蓋這壹箱檔案所涉及的大部分內容。每壹箱檔案所涉及的歷史都極為復雜,原來的主題名稱並不能準確地突出相關檔案的顯著價值。因此,我們按照費吳生夫婦生平活動軌跡,分主題作二次整理,歸納出“日本侵華編”“中美關係編”“社會團體編”“個人文獻編”四編,按照“壹·二八事變”“南京大屠殺”“戰時重慶”“費吳生夫婦與名人往來書信、影像”“基督教青年會”“盲童學校”“扶輪社”“共濟會”“費吳生家庭財產”“費吳生夫婦文稿”等23個主題進行重新歸類。既集中體現費吳生夫婦檔案的研究價值,也便於讀者閱讀與研究。

澎湃新聞:費氏夫婦介入國民政府的事業很深,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關係可以用親密來形容。 作為外國傳教士的費氏夫婦為何如此受其倚重?我們應如何理解當時傳教士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以及他們對中國政治的介入?

姜良芹:《檔案匯編》第10冊收錄了費吳生夫婦檔案中與蔣介石、宋美齡相關的書信與文稿(英文)。“費檔”捐贈哈佛燕京圖書館前,蔣宋相關資料就已經被費吳生夫婦及其傢人按書信、文稿和照片進行了簡單分類,並以專題的形式集中存放。這說明費吳生夫婦尤為珍視他們與蔣介石、宋美齡交往的經歷,因此特別重視蔣宋相關資料的收集與保存。這批書信自1932年5月25日宋美齡致費吳生夫人函起,至1977年7月16日宋美齡致費吳生函止,共計135封。時間跨度非常大,也顯示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與費吳生夫婦的密切關係。

費吳生出生於傳教士家庭,傢族五代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費吳生的父親費啟鴻,曾在中國先後傳教近半個世紀。哥哥費佩德也是壹名傳教士,擔任杭州教會大學之江大學校長十余年。1909年,費吳生被任命為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幹事,通過青年會的平臺結識了壹批華人社會名流。如曾擔任基督教青年會理事長的宋氏姐妹之父宋嘉樹,曾擔任青年會理事長的王寵惠、王正廷,以及社會名流唐紹儀、伍廷芳、鄺富灼、趙錫恩、陳光甫、聶其傑等。1927年,費吳生夫婦應邀參加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結婚典禮,並且是第壹對受邀到蔣宋夫婦新婚後的傢中做客的外國人夫婦。1929年,作為孫中山嶽父宋嘉樹的好友,費吳生夫婦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奉安大典。通過與這些上流社會華人的親密接觸,費吳生逐漸和國民政府高層特別是蔣、宋、孔傢族建立起深厚的關係。由於和國民政府高層關係密切,費氏夫婦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傳教士,最大特點是參與到國民政府內部活動中。例如,費吳生曾擔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執行顧問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地軍人服務團顧問,這兩個組織與國民政府都分別隸屬於行政院和軍委會,費吳生在其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31年初,在國內反基督教運動的背景下,蔣介石對基督教予以優待和保護,1931年12月2日,蔣介石特別邀請美英法等國26位傳教士領袖赴南京聚會,呼籲教會和教徒配合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和“新生活運動”,費吳生就是在這壹背景下應宋美齡之邀請擔任新生活運動的顧問。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在日記中曾“主張以犧牲、服務、團結等基督教思想為基礎,來改造中華民族。”從某種程度上講,蔣介石認為基督教為其提供了拯救自我與民族的動力,也是重要的手段。這也印證了學界的壹種觀點:“基督教勢力融入中國民族命運、國傢政治生活最深刻的時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

費吳生夫婦與蔣介石夫婦的關係展現了傳教士與民族、國傢、宗教間的復雜關係,他們試圖以宗教信仰為紐帶連接兩個文化、歷史背景迥異的民族,通過基督教與國傢政權的結合,參與到民族國傢的建設與發展中,從而使基督教與民國中國融為壹體。但是兩者最終訴求各異,從費氏夫婦為代表的傳教士來看,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基督教在中國的“徵伐”——中國的基督教化;從蔣氏夫婦來看,兩人是現實的政治傢,當虛幻的上帝與實際的政治訴求發生分歧(有矛盾)時,是不會容忍宗教活動超出政治許可的範圍的,他們追求的是基督教融入為其政權的服務與效力。因此,當時在華傳教士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的上升與他們對中國政治的深入介入密切相關,同時,這場宗教與政治的“聯姻”者,隻是因為當時對付“共同的敵人”,而作暫時的“同路人”,最終還是“中國的基督教化”與“基督教的中國化”之爭。

澎湃新聞:費吳生為中國研究者所熟知,主要緣於南京大屠殺期間救護難民以及積極向世界揭露日軍暴行的行為,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他的日記。但他的日記版本錯綜復雜,也是您整理的《檔案匯編》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 能否請您稍作介紹?

姜良芹:作為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費吳生留下的重要證據就是他的日記,而這段經歷的日記版本卻較為復雜。費吳生日記首次披露是在其同事約翰·馬洛尼(John Maloney)在雜誌《眼界》(Ken)上發表的文章《在南京的掠奪:壹名在中國居住20年、南京淪陷後留下來的美國人向約翰·馬洛尼的講述》,該文後來被《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全文轉載。英國記者田伯烈(Harold Timperley)《外國人目睹之日軍暴行》和徐淑希所編《南京安全區文獻》都收入了這篇文章。由於日記譯文不甚確切,章開沅先生在《從耶魯到東京:為南京大屠殺取證》壹書中作了重新翻譯,並據費吳生回憶錄增補了少許內容。這部分內容後收入張憲文主編的72捲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4捲中。不過,以上版本的日記均非日記原稿,內容亦不完整。此次出版的《檔案匯編》第2、3冊收錄了費吳生日記原稿,壹並收入的還有書信、剪報、文稿、報告、通知等,大部分內容未曾發表,價值極高。第2冊還收錄了兩份未署名日記拾零和壹份麥卡倫(J. H. McCallum)日記。第壹份日記為壹位駐留南京的美籍外僑在1937年9月間的日記。第二份日記為1937年年底,按入院日期記載金陵大學醫院(今鼓樓醫院)接收的34例日軍暴行受害者記錄。第三份日記為留駐金陵大學的基督徒布道團成員麥卡倫牧師1937年12月19日至1938年1月15日的日記。這三份與費吳生日記,以及其他已刊布的相關日記構成了研究南京大屠殺時期南京城市狀況、日軍暴行、民眾生存狀況等的有效資料。有意思的是,費吳生在傢信和文稿中,也大量摘錄了日記,這些材料需要互相結合,以補正歷史細節。如費吳生1937年12月24日的傢信中就援引了12月10日的日記,介紹彼時國際安全區委員會為 27人,其中18個美國人,5個德國人,1個英國人,1個奧地利人,2個俄國人。

澎湃新聞:您曾表示費吳生夫婦檔案是“ 中美近代共有歷史的橋梁 ”,能否請您談談這個“共有的歷史 ”?

姜良芹:費吳生夫婦作為長期定居中國的美國人,他們是二戰前後中美關係演變的推動者與記錄者。費氏夫婦檔案中有大量關於中美關係的材料,數量可謂龐大。就費吳生夫婦的作為來看,可以分為兩類:壹是費氏夫婦特別是費夫人親身參與的,呼籲美國政府對日禁運與廢止中立。抗戰爆發後,美國政府起初采取中立立場,同時與中日雙方進行貿易往來,客觀上起到了支持日本侵略的作用。旅美華人華僑與關心亞洲戰場的美國民間人士攜手發起對日禁運與廢止中立的活動,費氏夫婦積極參與到這壹行列中,特別是費夫人,奔波於中美兩地,壹邊進行演講,壹邊撰寫文章,還就該問題與總統羅斯福、國務卿赫爾、國會參眾議員等進行通信。二是積極參與美國民間援華組織,親身投入到幫助中國爭取外援的活動中。抗戰爆發後,美國民間組織了許多援華機構,如美國醫藥援華會、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美國促進委員會、中華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美國援華會、中國戰災難童委員會、美國對華急救委員會、美國教會對華救濟會等。費吳生夫人作為當時有名的社會活動傢,與美國援華聯合會及其團體會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是對華援助募捐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她利用自己的人脈,積極與中美兩國民間人士聯絡,呼籲他們為中國抗戰進行募捐,支援中國作戰。所以說,費吳生夫婦在二戰時期的經歷,既是中國人記憶的壹部分,也是美國人記憶的壹部分,這些經歷是雙方共有的,說是中美兩國“共有的歷史”毫不誇張。

回顧中美兩國這段歷史,檔案中呈現的較多的是民間麵相,但其實大多不乏政府層麵的推手或至少有著來自政府層麵的配合,因此戰時中美民間交往與官方往來是壹對雙向互動的關係。這麽多年來,不管兩國間的關係經歷了怎樣的高低起伏和親疏遠近,中美壹起走過了這麽多歲月,共同經歷了這麽多的風風雨雨,是無可否認的。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壹樣,都是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民,都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兩國之間存在的共同利益應該得到重視,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都是機遇而非威脅。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才是未來中美關係的出路。

澎湃新聞:費吳生夫婦作為社會活動傢具有多重身份,他們同時是基督教青年會、扶輪社、共濟會、務德會等組織的成員。從檔案來看,這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近代中國, 尤其是在抗戰的背景下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

姜良芹:這些非政府組織在抗戰時期成為聯通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橋梁與渠道。他們是暴行的揭露者——向國際社會揭露日軍在華侵略戰爭及其暴行;是抗戰的宣傳者——為中國的抗戰爭取國際社會的關註、輿論支持與國際宣傳;是人道的援助者——為中國的抗戰爭取國際援助,以及運輸國際援助物資、人道主義國際友人等;是國際的聯絡者——成為中外政府(中美政府)間的特殊聯絡者,以非政府組織的形式推進抗戰中的合作。這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美國社會揭露侵華日軍暴行、呼籲美國改變“中立”政策等活動,對改變美國民眾及美國政府對中國抗戰的態度起到了壹定的影響。

以扶輪社(Rotary Club)為例,這是壹個著名的跨國聯誼組織,成員多為工商界精英。1905年,第壹個扶輪社成立於美國芝加哥,之後其組織迅速由美國擴散至世界各地。1919年,上海扶輪社成立,這是中國境內第壹個扶輪社組織。中國境內先後成立了三十多個扶輪社組織,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扶輪社進入中國以來,致力於中國的社會服務活動,為中國廣大貧困人民提供了眾多人道主義服務,如救濟災民、援助中國醫療事業、資助兒童教育等。可以說,扶輪社既是援助中國貧苦民眾的公益組織,也在民國外交史、社會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費吳生是國際扶輪社的重要成員,也是中國扶輪社、韓國扶輪社的創始人之壹。他推動了廣州、青島、杭州、蘇州、西安等多個地區扶輪社組織的成立,曾於1930年被選為上海扶輪社主席,並於抗戰期間擔任重慶扶輪社主席,長期代表中國扶輪社參加扶輪國際的活動。通過主持中國扶輪社的事務,費吳生親身經歷了諸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1932年“壹·二八”事變中,費吳生代表上海扶輪社與日本扶輪社進行交涉,希望通過國際組織的力量緩解中日矛盾。與此同時,費吳生領導了基督教青年會、紅十字會、扶輪社等人道主義組織,對難民進行援助。1937年親歷南京大屠殺後,費吳生作為扶輪社成員,在美國各地的扶輪社組織進行演講,使得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得以廣泛傳播。

澎湃新聞:除了中美高層之外, 費吳生夫婦還與朝鮮半島政要名人如李承晚、金奎植、金九有密切的書信往返。能否談談他們與朝鮮民族獨立運動的淵源?

姜良芹:1932年4月,韓國獨立運動人士金九、尹奉吉等策劃了上海虹口公園爆炸案,此次行動中,日軍上海占領軍總司令白川義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受重傷。案發後,費吳生夫婦將金九、金澈和嚴恆燮等人藏匿自己傢中近壹個月,後掩護他們轉移至浙江嘉興。此後,費氏夫婦壹直與韓國獨立運動人士保持往來,並采取各種方式支持他們的活動,雙方壹直保持聯係。如1942年8月,墨西哥韋拉克魯斯的韓國人士在獲得韓美理事會正式任命後,致信費吳生夫人,感謝她長期以來對韓國獨立運動所付出的努力。

1947年,費吳生從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辭職後,基於私交接受了到朝鮮去的新工作(恢復基督教青年會在朝鮮的工作),而他在朝鮮為期三年的服務任期,壹直延長至戰爭爆發。

澎湃新聞:1939年6月,費吳生經由西安北上訪問延安, 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高層領導就中共抗戰、中美關係、宗教問題等進行了麵對麵的交流。如何理解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

姜良芹:1939年6月,為了調查對戰時青年學生救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基督教青年會組成了由梁小初、江文漢、費吳生組成的三人代表團,對延安進行了實地考察。參訪團首先到達西安,在周恩來、博古和林伯渠的陪同下前往延安。到達延安之後,他們受到邊區政府的熱情招待。隨後,他們對延安各處進行了參訪,先是參訪了“抗大”和婦女學院,繼而又參訪了延安青年組織相關機構,了解延安的青年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最後,費吳生壹行受到毛澤東親自接待,整個過程持續了約兩個小時。在會談期間,毛澤東表達了對中國抗戰勝利的信心,並認為妨礙中國勝利最大的危險是內部不和。當談到共產黨對於基督教的態度時,毛澤東表示“共產黨壹貫堅持宗教自由的原則,強迫人不要信仰宗教猶如強迫人信仰宗教壹樣錯誤”。參訪團成員對此次延安之行印象不錯,費吳生在發回美國國內教會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毛澤東認為“衹要信教的人在政治上不反對政府,信仰各種宗教都是允許的”。尤其是共產黨對青年會的態度問題:“毛主席表示歡迎我們派人到延安設立青年會服務處,而且將從各方麵予以協助。”

1939年夏,費吳生延安之行拍攝的毛澤東照片

1939年夏,費吳生延安之行拍攝的王明、周恩來

1939年夏,費吳生延安之行拍攝的汽車駛過黃河

澎湃新聞:您所整理的檔案匯編中,非常有意思的是還包括壹部分私密性較強的個人材料,如費吳生的家庭財產財務狀況。您認為這部分材料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傳教士的哪些麵向?

姜良芹:過往學術界研究在華傳教士,較多地關註傳教士在宗教、政治、文化、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領域的活動及影響,鮮少關註傳教士群體自身生活實態。在華傳教士的收入來源是什麽?生活水平如何?在中國有無投資活動?生活狀況對其在華活動有無影響?以及傳教士的經濟狀況與近代中國社會的關係如何?這些問題均有重要價值,但尚未引起學術界註意。我們的《檔案匯編》第30冊“費吳生家庭財產”詳細地記載了費吳生及其傢族的經濟情形。其中第三部分為費吳生家庭財產及其投資,該主題史料以書信和財產文書為主,前者主要是費吳生夫婦與上海美華地產公司、群益行、匯豐銀行、中國銀行等機構以及投資經理、法務人員之間的通信,圍繞家庭投資問題展開;後者是費吳生家庭儲蓄賬戶、投資清單、租賃合同、退休津貼、銀行信託清單、基金捐獻表、財產遺囑等材料。這些私密性極強的史料為研究者從私人經濟角度探索近代在華傳教士群體具有較大參考價值,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界理解在華傳教士的生活來源、經濟狀況,以及經濟狀況與傳教士在華活動的關係。第二部分主題為“在華財產受損及索賠訴訟”,壹方麵記錄了費吳生就抗戰期間在華財產損失和索賠事項與美國駐南京大使、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美國駐重慶大使以及美國國務院等機構和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壹方麵呈現了費吳生戰時在華財產損失和索賠訴訟的細節。其中1938年10月的財產損失陳述中,詳細披露了費吳生在南京保泰街住所和上海虹橋路房產遭日軍破壞、掠奪的情形,特別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多次非法闖入和搶劫費吳生保泰街住所的細節,陳述附錄中則開列了具體損失清單。這些難得壹見的史料既有助於理解傳教士在華財產問題,也有利於側麵窺視戰時日軍在華侵略破壞情形。

澎湃新聞:上壹個階段的檔案整理工作有什麽遺憾之處嗎?接下來還有什麽計劃?

姜良芹:在這些關乎中外關係的主題之外,還有大量的、瑣碎的有關費氏傢族在華生活與交流的生活史、情感史方麵的資料有待整理,特別是大量傢族成員之間的私人通信,非常具有整理的價值。費氏傢族成員間的通信與交流,將向學界展現在華傳教士傢族的興衰與近代中外歷史、時代命運的糾葛互動。所以,我們接下來計劃將費氏傢族史料(傳教士傢書)進行梳理與研究。

作者:admin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96 | 迴響:0